我来内地,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非常严重,非常突出。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学佛修行没有次第,东抓西抓,东学西学,越学越糊涂,越修越没有信心,最后什么也没..

《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智的行为通常被愚者嘲笑,智者所喜。我们是希望成为智者之友,还是获..

定弘法师开示:可以供养之后,如果是自家的,在家里亲人们分享都可以的,这道场也是这样。特別讲到在三时繫念里面,师父有提过,供养这些食品,大眾可以分,但是这主法的法..

广钦老和尚说:‘人是带业来的,来这娑婆世界,受轮回生死烦恼苦、受五蕴之苦,眼睛贪看好的,耳朵贪好音声,舌嗜美味,成天只知道要如何经营,要穿好、住好、睡得舒适,在..

「功德」,功,就是外边所立的,叫功;德,是内边所积蓄的,这是德。立功,譬如你建造庙宇,修补桥梁、道路,为所有的人来谋幸福,令所有的人都得到利益了,这叫立功。足乎..

佛教高僧留下“肉身”,又名“金刚不坏身”,就是不经过任何防腐处理而不腐烂的“身体”。“肉身”的又一标准称呼叫“全身舍利”,舍利是梵文śarīra的音译,是指人死后火..

客堂就是接待、办理食宿和佛事手续的地方。客堂即办理佛事及挂单事宜。我发现很多居士来寺院办理佛事、写文疏,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认为我们做吉祥佛事和超渡佛事,都..

我们念佛不能清净是正常的:凡夫众生都是妄想分别,所以很多的佛号都是在妄念的背景当中存在的。但是不要紧,你在妄想的背景当中,这句佛号还能把持得住,这就是功德。这就..

最近我经常发现网络上有各种名义的放生,从佛法上讲放生是好事,是功德。但是但是有很多人贪着功德来放生,《金刚经》云: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其实居士之间,无所谓辈分的,原始佛教的僧团里,也没有,大家和合共住,依照夏腊排长幼,传入中国之后,被本土化,才渐渐有了所谓的师叔师伯师弟之称等等,其实,并无经典..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

当我们对人对法都没有智慧的抉择的时候就马上谈百分之百服从这是有风险的。我们百分之百服从的是圣言量,是祖师的思想,这没有风险。这个诚敬,真诚恭敬一切的荣耀要归向阿..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一、佛法非迷信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

佛讲的“空性”不是“没有”。虽然“空”是“没有”的意思,但这个“空”与“有”是一体的,是双运的。《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

我们拜佛的时候,必须要恭恭敬敬,不可以东看看、西看看、前望望、后望望,不可以这样。你这样,那就是没有诚心,没有专一。你拜佛就一心拜佛,持咒就一心持咒。好像我们在..

核心提示:静波法师,生于1963年,哈尔滨极乐寺方丈。1986年在哈尔滨极乐寺依慈法法师剃度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5年获得佛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2年8月1..

圣一法师:万法一体,人我同源,经云: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随喜行十善者,赞叹十善法,共成四十种善。愚者只知自作,缺同情心,故不教他,亦不随喜,何况赞叹。智者自作..

核心提示: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22岁时在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剃度出家,作为晋美彭措法王的侍者、翻译常随左右。经过二十余年的佛法修习,最终获..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乃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

有记者访问,诺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博士:您的实验室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大家这样精诚合作,为了什么呢?他回答:科学家的职能是探索人生和宇宙。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

平静的水面,是平的,这不等于水是平的。水可成峰,成谷,成容器之状,亦可成气与冰。这个世界,是单一的吗?不。有时间,有空间。时空又有纵向、横向,是立体、多维。构成..

宗舜法师:这个剃发的风俗在古代印度对于重犯,便是犯了重罪的人最大的一个赏罚的方法便是把他的头发去掉。所以在印度一般人是藏着长长的头发的,包括他的这些苦行的人,头..

三皈五戒开示讲于第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净慧法师今天举行一次结缘皈依。结缘皈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场的所有的营员,大部分是发起了要皈依三宝的信心,但可能也有一部分还有..

谈谈闻思修益西彭措堪布开示(节选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七册)一、修的内容由闻思决定,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很多人认为“闻思时才需要观察,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

四圣谛所有的佛法都包含在四圣谛之内:1、苦谛的真理是了知;2、集谛的真理是出离;3、灭谛的真理是证果;4、道谛的真理是依止。四圣谛之一:苦谛“苦谛的真理”是什么..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一居士问:师父,供佛像怎么样才能供养得更好,不会给人带来灾难?妙祥法师答:佛不会给人带来灾难。他像太阳一样,永远给予光明和温暖,他不会带来乌云。我们所谓的供养得..

念佛行人首先要把人做好,实际上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人天福就谈这个问题,这跟儒家文化的内涵非常地吻合。“念佛之人必须”,印祖用了一个必须的概念,也就是说,能做到这..

认识很多人后,发现一点,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人和人太好引起的,靠的太近了,就起了麻烦。然后就有恩恩怨怨了,一个家庭中,一个单位中,乃至朋友之中也是一样的。好起来..

能遵循因果规律,努力放下自己,全心成就别人的人,才是与世无争的人。事实上,你的问题,恰好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已。别不承认,修行和放下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不是..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