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没有三百岁的老和尚,末学不得而知。此处所说三百岁老和尚是指年龄总数接近三百岁的三位老和尚。其中两位年逾百岁,一位九十岁。“慈悲念佛”,“持戒念佛”,“念佛..

【原文】《十轮经》云:若有钝根众生,为欲发起善根因缘。懈怠少智,忘失正念,贪着住处、衣服、饮食四事供养,远离一切诸善知识。如此众生,教令劝化,料理僧事,及以佛、..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六祖慧能大师生活时代的中国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鼎盛时期,六祖大师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正是因为有了六祖大..

往昔,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佛陀告诉比丘们:“当天子在天上的寿命即将结束时,会有五种衰相现前。是哪五种现象呢?第一、头冠上的花开始凋萎;第二、天衣出现..

有七个穿饰古怪的外道出家人,在祇园精舍门前彷徉,久久不愿离去。一日上午,波斯匿王前来精舍拜见佛陀。当行至精舍外,见到这些古怪的出家人,便恭敬地上前自我介绍说:“..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看弥陀是怎么发的愿。设我得佛,就是假设我得佛以后。当然阿弥陀佛发愿那个当下,..

当我们面临多重选择时,总是左右衡量,反复对比。其实当你权衡不下时,必定是在为取舍而烦恼,然而真正剔除烦恼的根本就是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只有这样,你才选择了心灵..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

以前,我常常是受一点委屈,就受不了,认为比窦娥都冤枉了。还有的时候,得理不饶人。马老师说,这根本不叫修行人。我不服气,:“修行是做好事,不做坏事,修理个人累劫的..

佛陀建立僧团的目的,也就是续佛慧命,领众修行,传承佛法,令正法久住。所以,僧团应该要自觉地承担这份应尽的本分。面对众生精神上的需求,我们站在僧团的慈悲利益众生的..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有四种良马。第一种良马,驾驭它来拉乘时,它只要看到鞭影,便能善观形势,该快或慢、是左或右,随顺驾御者的心。比丘..

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烦恼。我们好多道友给我写信说烦恼,我也不能跟他直接谈话烦恼在哪呢,你拿出来给人看一看?你拿不..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有两个:(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假如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若为他说法,他根本得不到利益,这时佛陀默然,等待未来的因缘。(二)机缘既熟,应病与药:..

有人问:既然般若系经典讲诸法的空性,毕竟空、无所有,十八空、什么都空,那为什么还要去度众生?还有必要去发愿度众生吗?诸法的空性是真理,性空即是如来,但就是由于苦..

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

戒忍法师——戒忍大和尚(1959年-)戒忍禅师师承河北正定县临济寺方丈有明禅师,得法临济宗四十六代,为虚云老和尚再传法嗣浙。浙江金华人氏,大师自幼厌荤茹素,乐善好施..

当年五祖弘忍门下,可谓人才济济,堪为人师者,有“十大弟子”之说。据《楞伽师资记》引用玄赜《楞伽人法志》的记载说:弘忍圆寂之前二日,亲语玄赜曰:“吾一生教人无数,..

编者按:你是否质疑过佛陀普度众生的宏愿?你是否想过佛陀什么时候才来度我呀?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其实并不是佛陀忘记了你,反倒是你没有下定决心跟随佛陀..

唐代有一位神会禅师,俗姓高,是湖北襄阳人。童年时就从师学经史,尤好老、庄之学,后来读《后汉书》知有佛教,后于国昌寺从颢元出家。他13岁时,从荆州玉泉寺前往广东韶州..

过去有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外出化缘,走到一条河边,看到一个年轻女子想过河,却试试探探不敢过。老和尚就主动上前,在小和尚的目瞪口呆中背着女子过了河,一到对岸放下女..

障就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东西。这个障有外面的障碍,有里面的障碍。外面的障碍有两种。一种是生存的压力,一天不干活,就一天没有饭吃。一辈子就为了一点基本的生存去奔波,空..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