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意义《中阿含经》四二经白话:阿难在黄昏的时候,从禅坐起,来到佛前,他稽首礼足,退坐一旁,请问佛陀:「佛陀!持戒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佛陀说:「阿难!持戒有无悔..
拂尘除垢《增一阿含经》一七三经:佛陀的弟子盘特,告诉弟弟周利盘陀伽:「如果你不能记熟戒条、不能持戒,不如还俗作个在家人吧!」周利盘陀伽听了哥哥的这番话,非常难过的..
待我断烦恼《杂阿含经》一三五二经:有一个比丘在拘萨罗的树林中禅坐。就在林中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瓜田,当时有个盗贼乘着夜晚时分,准备要来偷摘瓜果,不料,那天晚上的..
佛陀的遗教《长阿含游行经》:佛陀年老体衰,犹如旧的车子终究是要败坏的。佛陀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座上吉祥卧,很多弟子围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
第廿一章守护六根(第一节)在历缘对境中,如何守护六根,才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云何不守护门?」一个人「不守护六根」是什幺意思呢?「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
第十六章缘起性空第十六章的缘起性空,讲到非常重要的十二缘起,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去体会、消化,后面的缘起甚深,我们才能够谈。因为要体会到缘起,再体会到缘起甚深之后,..
第二一章守护六根一杂二五七(二五五)摩诃迦旃延言:「眼是门,以见色故……意是门,以识法故。」「云何不守护门?」「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缘着,不..
第二十章持戒一杂八三八(八二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
第十五章八正道一杂七六○(七四八)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
第十五章八正道八正道这一章,算是相当的重要,就是所谓苦、集、灭、道的道谛。但是,有一点满重要的,很多人以为说他懂得八正道,八正道的名称也都会背了,也都很熟了、然..
第十七章生信--发出离心一杂八四八(八三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于汝等所说乐闻乐受者,汝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入令住。何等为四?于佛不坏..
第十八章欲神足--正精进一杂五九四(八八○)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人作世间建立,彼一切皆依于地;如是比丘修习禅法,一切皆依不放逸为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转..
第十七章生信→发生离心以上几章课程讲述,对法及修行的整个次第方面,超越「见指不见月」,能够真正见到月、见到实相、见到真理,已经有清楚的一个概念、轮廓出来了,怎幺..
第十九章正知正见一杂一○四(五八)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
第十二章受相应尊者罗侯罗就问佛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我怎幺样才能够真正知道?「云何见」的「见」是体证..
第廿章持戒有关闻、思、修、证方面,课程一开始就有跟大家提过,佛法不是狭隘的佛教所专有的一个法,佛法是包括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现象界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我们只是把..
第十四章四圣谛一杂三九七(三九八)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
第十六章缘起性空一杂三二六(二八八)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
第十三章三法印很多人都知道「三法印」这个名词、名相,但是现在来看这里经文所讲的,有什幺不一样的地方?「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
第十九章正知正见(这一节)此章要探究当初佛陀所讲的「正见」为何?因为有很多的大师、很多的法师,他们都有一套自己对正见的定义,已经看太多了!现在看看佛陀是怎幺定义「..
第十四章四圣谛(第一节)「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局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
第十三章三法印一杂九(九)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
第二二章三妙行--身、口、意柔软一杂五六七(五六八)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复问:「云..
第十八章欲神足→正精进前面第一、二节,比较容易了解。【法义分享】「止观双运」才能开智慧,而定力(正定)要成就,来自精进不放逸。所谓「欲神足」就是要有正法欲、善法欲..
福报的大小是每个人修的。我们不要认为我力量不够、我的财富也没有,自己生活也很困难,我还哪有力量来供养众生、来供养三宝呢?佛在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佛在世时候..
蕅益大师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是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全真在妄这句话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