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莲法师舍利子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

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这个「甚深」有二个:第一个【境智甚深】,第二个【法性甚深】。一个是能缘的智慧甚深,一个是所缘的法性真如是甚深。【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

法身的相貌,他是常住的,他没有生灭变化,那是恒常存在,没有消失跟断灭的情况,叫做常住。【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为什么佛菩萨的法身会常住..

第十五是大义门功德,大义门就是大乘门。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法界,在那里不会闻到二乘的名字、女人的名字和六根不具的名字。那会有人问:极乐世界不是有很多的二乘的行人..

我们对于这个法师啊,尽量能够避免啊去观察这五个处所:一、戒穿缺。那么第一个这个法师的戒有过失,不过当然这个地方宗大师强调,这个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识..

我要告诉诸位,蕅益大师在讲菩萨戒时,他讲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菩萨戒只有一个人持清净而已。那个人是谁,你们知道吗?佛陀!这句话对我很大的鼓励啊!这是出自蕅益大师的..

一般我们爱一个人,我们不敢看,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不可以这么残忍,我们是这种想法。你讨老婆,你整天想你老婆拉大便臭的样子,你不会,你不会这样子想,不想想,你不愿意..

已当浊世者,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释迦出时,人寿百岁,久经浊世,已为可悯。正入斗争者,前五百年,解脱坚固。渐次五百,禅定多闻而及塔寺。今当斗争坚固之时,更为可..

若看到沙弥,即使是孩童年龄的小沙弥,也一样要礼敬,甚至礼拜,如同礼敬大比丘僧。不要因为沙弥在僧团中的阶位比较小,而不加以恭敬。此于大僧为小,于俗为尊。出家受具,..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这一段是说明唯识无义的道理。讲?到六道里面有四种众生:第一个是饿鬼道;第二个是畜..

稍有点修行体验的:妄念来了,很害怕,我一定要把这个妄念压下去。你越压这个妄念,妄念就跳得越高。纵然你有点功夫把粗的妄念给它压下去了,那细的妄念还在那里,这是很麻..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众,不受呵责。二者,喜见他短,自谓精诚,所作事业,未必合道。短知短见,未解作解。言说常多..

大家要管好自己。事情只要你有参与,你就要把你份内的事情做好。做不好,不管有无过失,你就要承担责任。你们看世间社会,一个人犯法,上面几个长官都要受到牵累,尽管说他..

问:末学感觉在家人有负累,不能专心办道,希望等孩子长到十八岁成年之后,能够放下万缘,到清净的道场专心办道,成就往生之净业。请问末学的想法是否可行?大安法师答:从..

这就不是世间人的经验常识了。比如跑步,不快跑就已经有速度了;还没有行走就已经到达了。一般世间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加快步子跑疾,才有速度;只有行走,才能到达目的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这四句是第八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这偈颂的意思就是观察阿弥陀佛因地发的大愿,以及果上成..

无常的道理,对初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比方说,我们从学校毕业了,到社会上谋职,事业或顺利或不顺利;然后来到学院,一幌又二个学期、三个学期。又比如:我们刚才做..

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何谓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动乱,名得事一心。何谓理念?了知能..

【原文】客曰:弟子忆昔念佛,被人呵云,修行之人,当除贪嗔痴三毒。汝等念佛,终日想生西方,贪图快乐,岂非过望希求之贪心乎?弟子闻之,当下无言可对,惭愧至极。请师指..

古德有一本书,叫《念佛法要》,近现代的居士编的,他里面讲到一个故事说,在清朝,有一个钱翼山的居士,这个居士一开始是开酒店的,卖酒也就卖一些肉,配酒。他隔壁有一个..

老死。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所以你一旦投胎,你就要老死了。说,欸,我不想死亡。除非你不要受生。所以佛..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欢喜吃牛奶,还有所有牛奶的制品,那个时候我心中对牛奶安立非常好的名言,我总是觉得牛奶的东西对我非常的滋养,我一喝牛奶内心就感到快乐,心情..

问:诸佛出现于世间,原是为了度化众生。学佛的人只担忧未能开悟明心见性,既已开悟明心见性,则应当效法诸佛施行教化,随类化身,无论入泥入水,在所不辞,不避生死,广度..

释尊一代时教,五时说法,由悲智心随宜开演的无量法门中,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一门最为方便,素称方便中第一方便,又云殊胜方便、特异方便。其胜异方便之内涵甚多且广,于兹概..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其恭敬。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余道..

第八觉知: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佛说八大人觉经》如果前面是讲自利的行持的话,到了第八,就是利益一切众..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有两个:(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假如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若为他说法,他根本得不到利益,这时佛陀默然,等待未来的因缘。(二)机缘既熟,应病与药:..

警世非常,觉诸幻化。这是透过无常观,策发我们的出离心。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戒定慧会召感功德,烦恼罪业会召感痛苦,但很多人却宁可选择放纵情绪,累积烦恼,遭受罪业的苦报..

很多人不能安心修道,根本原因在于对解脱的信念不够强固,因而具体落实下来,就是对日常生活中繁琐的事务不能一点一点地掌握好。怎样才是掌握得好?就是平常在每一件事务上..

口业,我们第一句话是病从口入,吃很多肉,吃很多不应该吃的东西,然后还一句是祸从口出,很多灾祸是由于你讲话不合适导致的。口业,它是代表我们心里的动态。我们心里想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