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一般指人的存心、用心。在佛教中有两个解释,一是指心能生万法,如地能生万物。二是指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名心地。以大地来比喻心,谓心如大地,能产生世间、出世间..

禅林的读音是「chánlín」。禅林是佛教寺院的别称,初指僧人的陵地,后借指寺院。一般常指佛家修行的寺院。语出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禅..

三毒是指「贪毒、嗔毒、痴毒」,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即危害心灵精神健康的三种病毒,它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的各种烦恼中,最为强大的烦恼。时时都在..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微细惑你观察不到,所以你的功夫就用不上。道理谁都能明白,明白了想要证得它,就必须在生活当中去训练,必须要用上它,用到什么程度?得心应手!不然的话..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难道你比阿难还厉害?阿难多闻第一,照样邪知邪见,要佛用楞严咒去救他。那我们现在谁来救啊?(众答:自己。)什么自己呀?楞严咒啊!阿难为什么要佛去..

佛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么说;过去佛这么说、现在佛这么说、未来佛也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十方如来呀,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可以说是一切佛,可怜..

智慧,梵语“般若”,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佛教谓超越世俗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是抉择善恶、决断行为的能力。有了智慧,遇事就知道如..

法忍,即忍耐自风雨寒暑饥渴等非情法来之苦难。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能不著,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法忍就是除了维持基本的..

相违,因明用语,指两相对立而相互违反之意。如苦与乐、明与暗、冷与热、大与小等。因明论式常用此一用语表示两项意义相互违反冲突之情形,如相违因、相违决定不定过等。正..

无上士(Anuttara)是佛的德号之一。佛有十种德号,分别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上士这一德号主要反映的是佛境界的..

无央数劫表示的是长到没有办法计算的时间,在佛经中常见。央是尽的意思,无央就是无尽,劫是用来计算一个世界从形成到毁灭所用时间的单位。所以无央数劫就是无尽的劫,也就..

僧众,是指出家人的团体,是我们学佛路上的向导。僧为僧伽之略,多数之比丘和合为一团也,译曰众。僧众为梵汉双举之熟语。名义集七曰:“普集僧众。”《楼房经》中说:“若..

学佛的婚姻误区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华严经》如果遵从佛法基本教义,那怕是只做到了大部分,居家生活与修行,都会得到现实的幸福与安乐。..

学习因果,便能通达佛法:佛云“以戒为师”,而戒律就是宣明因果律,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千经万论,无非三学。深信因果,自会如如不动:明了所承受的一切苦乐,都是自作自..

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龙王及阎摩罗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龙..

《毘耶娑问经》记载佛为毘耶娑仙人说有三十三种不清净(染垢)布施,佛弟子也应该了知、避免:一、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施众生财物,这不是佛教的布施。例如..

什么是机缘?机缘的意思「机」是根机,「缘」是因缘,即众生信受佛法的根机和因缘。《金光明最胜王经·如来寿量品》:“佛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

“人间佛教”是20世纪初,太虚力倡改革的佛教,是佛教复兴运动中具有革命性的一次,现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佛教在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一条崭新的线路。它既是对..

《观经》讲三福就是三善。第一福世福就是世善,行世间善能够得到世间福;第二福戒福也叫戒善,守戒能产生福报;第三福就是行福,就是行善。大乘的修行修完了,就成为大乘的福..

有一句俗语叫“小和尚念经……”,下一句是什么?如果你们念佛是有口无心,都把你们剃度了,你们就是小和尚。所以念佛是用心去念的,是用心去跟佛的心相应的。从另一个层面..

色法,是指物质现象,即是众生的身体及身体所赖以生存活动的环境。泛指有质碍性之物,即占有一定空间,具有自他互相障碍,及会变坏之性质者。即是众生的身体及身体所赖以生..

佛教作为一门以哲学为理论依据,心理学实证为手段的无神论宗教,最初只在上层社会传播。说是众生平等,实际上最初基本都是在王公贵族和商人中间传播。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

【生命就是一张福报卡,当我们没有去积累福报,福报卡里就没有积蓄,所以我们才会缺乏钱财。】我们在苦中觉悟,也在乐中感悟,在见识中成长,在事物中得到启发。人生中最重..

忍,是中国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认为最大的修行。无边的罪过,在于一个嗔字;无量的功德,在于一个忍字。佛陀说:“不能忍受讥讽毁谤,如饮甘露者,不能名为有力大人。”..

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高功能人士开了天眼,能见常人所不可见的东西。其实,“开天眼”在佛教之中,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境界。佛陀在诸多佛经之中,提到过“五眼通”的概念,其中..

1我们读经、听经,讲求的是观照功夫,不能死在文字里面,要是提不起观照功夫,就不得受用。什么叫观照?没有妄想执着、也就是说绝对没有思惟想像,一看就明了、一听就明了..

依据《长阿含经》说:“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虚心静寞,唯道是务。”悉达多太子..

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再加上以讹传讹,经常对佛教的思想义理,乃至名相用语等,产生许多误解。譬如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误以为酒、色、财、气叫四大,因此..

今天我们看到世间大富大贵之人,都是前生断恶修善,他得的果报,现在一享福,一享福就享胡涂了,就迷了。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有福不享,为什么?保持高度的警..

相关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