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烦恼即菩提


【怀师箴言】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

我常常告诉修道的朋友,你们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净;但一下山来,我招待你到夜总会、歌厅、舞厅走一趟,保证你那莲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来。可以出尘却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却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碍了,不算真解脱。什么才是圆觉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须如“维摩经”上所讲的“烦恼即菩提”,无论在任何脏乱、烦恼、痛苦的环境里,都一样清净、快乐。

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叫作“凡夫随顺觉性”,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见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圣洁、庄严、清净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备了宗教的信仰、佛学的兴趣、完美的情操,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则一无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注解佛法,我认为佛是这样,我认为入定是这样,都没有用心去参究,没有用功去实证。

——《圆觉经略说》为什么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气质在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不是假的。所以烦恼能转成菩提,转成觉性,随时清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随时在烦恼中,我们回转来检查,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秒钟身心都是愉快的?当然严格来讲,后天的愉快也属于烦恼之一。

《维摩经》上讲:“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如何修证佛法》“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气,那你是又会又合了。你看到人如梦如幻,不配合拢来,就是有出离感,解脱了。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合,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

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同我一样,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

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归纳起来讲一句话,妄想就是般若。我的老师袁老师,给我讲过一句大名言,了不起的。他告诉我般若与妄想有什么差别,他说:「知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想。」说得非常彻底。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班级群里,听说辅导义工的爱人小产,在家休养,师兄们都十分关心。感恩辅导义工为了班级的凝聚力,为了师兄们的成长无怨无悔的付出,师兄们二话不说立马行动,有的提着水果..

具足恭敬心:如果你有恭敬心,你就不会有很大的烦恼,觉得每个众生都很值得恭敬。如果你内心生起这个光明的心,佛的心,把每个众生都观成佛,不管在哪里都是净土。如果你内..

不做菩提路上的“月光族”小组共修时,师兄们对“回向相当于储蓄,能使功德法财得以累积和增长”颇有心得,一致认为今后要勤修“回向支”。发心与回向是标配,修前六支(所..

皈依和菩提心始终是修行人最重要的课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全都是以菩提心和空性大悲的精华为要。所有的修行,就是为了让菩提心和空性大悲结合在一体,让悲智双运在我们心中..

关闭恶趣门,踏上菩提路从接触佛法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也因为观察到众生有种种苦、种种无奈而选择出家、潜心修行,希望能够帮助受苦的众生。经典中也处处描述三恶道苦,..

从接触佛法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也因为观察到众生有种种苦、种种无奈而选择出家、潜心修行,希望能够帮助受苦的众生。经典中也处处描述三恶道苦,但的确没太认真深入思维..

空性的见解有力地帮助我们削弱实执,从而减少烦恼,同时也让我们对因果律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说,对空性的了解越深,对因果的信心就越大,取舍因果就越谨慎。《中论》颂云..

世间人所贪的,佛不贪;世间人所爱的,佛不爱。因为没有贪爱,就没有烦恼。◎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开示于万佛圣城佛陀虽为印度的太子,可是他对世间的富贵,深生厌离,愿意舍..

净智法师:烦恼七日谈一、万应灵丹以前住在小庙,时间久了,发现一个秘密。庙里唯一的那位师傅,无论别人遇到了什么难解的问题,都使用同一个解决方式,就是“写个牌位,本..

问:听闻佛法之前,有时忘了发菩提心,这很重要吗?索达吉堪布:每天听法时以三殊胜摄持极为关键,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聚精会神听受上师教言、最后将听法功德回向天边一切..

最近因为考试,自己并没有往日精进,所以很是忏悔。观照自己的心念,其实还是修学欠佳。因为导师说过做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修行,而我这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却是,考试是..

本月结婚后,我和太太就直接出国蜜月旅行了。我们到达浦东机场时,其他人陆续也都到了。可是,慢慢地,我觉得少许不安,“怎么都是老年人?”我拿了领队的名册一看,顿时傻..

问:有需要发心的事情没有去做,这算是舍弃菩提心吗?索达吉堪布:光是不想发心做某件事,也不一定是舍弃利他,但如果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今后都不参与,自己念阿弥陀佛往..

很多人不理解,某某上师是大家公认的大成就者,为什么还遭遇很多不幸和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对于一名修行人、一位成就者来说,所谓的不幸都是好事。被人伤害,是求之不得的;被..

上士道学习开始了,学习了菩提心的殊胜后,结合自身的方便,我想把三级修学的读书会模式引入大学生教育中,帮助大家思考人生问题,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恰逢学校要开公选课..

本来是佛,何以不能成佛?因为众生被业障所缠。究竟是哪一些业障缠绕我们解脱不了呢?归纳起来,有下列十种:一、无惭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惭愧,也就是儒家讲的无耻,每个人都觉..

我们一定要注意,让自己的心清清净净的,每天都活得那么快乐、那么潇洒,你想有什么事啊?我怎么跟你们说你们才相信啊,就是你心里不要装人,那天我不说了么,三不装。装人呢,你就..

南怀瑾开示:《佛说不清净布施》南怀瑾先生讲授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第一种,..

总结:1、只修命,不修性——修性才能成就法身。禅宗的最高处就是认识了法身,不经过法身成就,见地就不清,亦不能谈修持,所以五祖对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2、只修..

这里有同学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问,修行要一门深入,或持咒或念佛或观想,那密宗三密瑜伽怎么说?第二个问,修净土法门,可以为了消业障先修准提法门,再回头念佛吗?第一个..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南师怀瑾先生讲于十方禅林寒假共修会一九八五年元月你们目前这几天用功修持准提法,一开始还算精进、专一,但是连续的几个七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首先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作两个..

为扩大佛教文化影响力,提升僧团及信众弘法利生的热情,许昌白兔寺住持发心成立“风中菩提朝圣团”,并先后赴禅宗祖庭少林寺、浙江普陀山等多地朝拜。为进一步发挥佛教服务..

问:通过学习佛法,有时觉得自己变好了,有时烦恼一旦偷袭得手又故态复萌,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变?索达吉堪布:这种转变,一般而言,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的。听说有这样的..

《楞严经》里讲:烦恼都是客人,叫客尘烦恼。你喜欢把这个“烦恼客尘”在你家里多留几天,烦恼的时间就长几天;你要不留它,它自己就走了。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你愿意..

一信徒问师:师父,为什么每天念经拜佛自己还是觉得烦恼呢?师答:我们学了很多佛理,会念长长的经文,会持诵复杂的梵文咒语,会双盘打坐,长期素食等等,我们很辛苦地做到..

第三,上等根器众生的修道这包含了观修空性和慈悲,以获致超越轮回与涅槃的解脱。这又分成三个部分:1.愿菩提心,能够唤起无上菩提心;2.行菩提心,观修菩提心的两个面向;3...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菩提心能使无量的众生得到安乐,这一点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菩提心..

问:佛家讲,修行有所知障。我等即要靠已知、所知才能学习佛法。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所障。因此,请问,有没有什么分辨方法或标准,能让我们在学习中..

这里得生,就是往生,能够往生四土,从四个土来判,因为我们要晓得,之所以能生到这些国土里边,他的门票是什么呢?就是看你是染还是净。净的标准是什么呢?看你断的烦恼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