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利。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常常呈如今般若系的经典傍边,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经典中常说文殊..
佛陀时代,有一独生子从小备受父母的心爱。父母竭尽心力培育他,并且让他随从严师诤友学习,专心希望他将来能有一番成果。但是独生子情绪高傲,没有恒心意志,不肯用心学习..
舍卫国有一个近二百岁的贫穷老翁,风闻佛陀能够知道现在、以前、将来的各种事,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想俯视佛陀,便扶着拄杖渐渐从悠远的本地来求见佛陀。当他走到精..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相貌,他把生命分成三部份:第一个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个是能分别。第二个六尘,这是所分别..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珍宝。大地能承载万物,含藏有丰盛的矿产资源,这是现代人所共知的实际,用来描绘我们的心肠也含藏无量的珍宝,要以孝道来开掘。在《地藏菩萨本愿..
佛陀期间,在舍卫城里有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他的舅舅一同日子,他的这位舅舅是个长老比丘。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便生起了落发的主意。这一天,他正在服侍着长老比丘,心里想着..
在2009年9月份,末学看了老法师的地藏经解说视频后,才痛下决计做一个实在的修佛人的。从前,虽深信但不实修,隔三差五的念念佛号,看了老法师的讲经后,才茅塞顿开,并且..
法鼓山有一位信众,肚子里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后来又涣散到腿部、背部及至全身。受尽痛苦糟蹋今后,她的心结反而打开了,很豁达的告诉我说:「要不是这场病,让我受了这些痛..
我的爸爸母亲几年前现已去世了,在世时不信任何佛神,去世后,我初步不断的梦到他们,分外是母亲,而且每次梦见他们第二天都会有不开心的工作发作,或者是身体不酣畅,因为..
慈舟上人是湖北随县人。生于佛化家庭。俗姓梁。父讳礼简,法名真法。母黄氏,法名寂智。爸爸妈妈皆是受过五戒的居士。上人年少读儒书,且随爸爸妈妈学佛。由于自年少就受了..
人从无始以来,常因无明和习气而使得自个意乱情迷、倒置人生,修行的目的即在去掉无明习气、回归清净的赋性。习气能够从如今初步用心修改,若不改,从曾经再叠上新的坏习气..
1907年11月5日,赵朴初出生在安庆天台里四代翰林府第中,是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赵文楷的后人。父亲赵恩彤,任过县吏和塾师,生性宽厚,家中作主的是母亲陈慧。家中设有..
智慧法语:菩萨道是以平等觉悟度众生为本菩萨是站在菩萨戒的根本上,借由人的因缘来行六度。菩萨道不是只讲人本思想而是超越觉悟人本,是以平等觉悟度众生为本。..
遇到了一个佛菩萨般有智慧的放生人,他的言行深深打动了我。早年我去买小鱼小鸟,老是对卖主不以为然,有一种傲慢的心态在作怪:你们这些不明白因果的意外人,做这种捞鱼打..
智慧法语:菩萨度化众生是无私的菩萨的慈悲是无着的菩萨大士开化诸人。立于佛道求圣路者。于一切法而无所慕。具足慈心行佛之仁永不有处。彼慈如此故谓无着。——《阿惟越致..
要考虑因果,作准确的挑选当时台湾的规则通过堕胎是合法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堕胎是合法的,就定心随意去做堕胎的事,因为我们所做的事,终究会回到自己身上来,因果的酬报..
隋唐时,有个叫睦仁茜的人,他有一位鬼朋友名叫成景。这位鬼朋友官拜长史,在鬼界方位也不低。眭仁茜有个学生,名叫文本。他教文本读书已有一段时间,两头逐步建立了豪情,..
提示:在燃香供佛时,还请勿必留神用火安全!我家里供奉着地藏菩萨,在供菩萨的那间房间里,除了供桌外,还有一个木制的大抽屉,上面还用丝经盖着,在上面放些东西,有一次..
为老公念心经,菩萨真的加持为其开才智了同享我家的一件事给我们。我一向认为,真实的爱,是要将佛法传达给他,是要度化他。让其信佛念经。给他人念心经,真的是十分管用。..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王舍城有一位长者,名叫福增长者(音译尸利苾提,意译福增,为了便当叙说,文中总称福增长者),现已百岁高龄,他传闻落发有极大积德行善,所以发心落发..
智慧法语:菩萨的慈悲是无所不包的菩萨大士开化诸人。立于佛道求圣路者。于一切法而无所慕。具足慈心行佛之仁永不有处。彼慈如此故谓无着。——《阿惟越致遮经》【注释】菩..
智慧法语:普贤菩萨行忏悔时都说了些什么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华严经》【注释】普..
智慧法语:菩萨有一种方法能断除一切诸恶道苦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十善业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