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信众问我,念佛一年多了,总感觉烦恼越念越多,请开示如何对治?其实,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伴随着烦恼习气,这是正常现象。所述“越念佛烦恼妄念越多”很正常,不念佛时烦..

古印度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世尊对比丘们开示:“当檀越施主恭敬供养时,能够得到五种功德福报。是哪五种功德福报呢?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

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一种联想,说我们修行、对治烦恼要从搞卫生开始。实际上,佛法就是告诉我们从这样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如何来正确对治自己的烦恼?就要如理修..

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这短短的一句,如果用前面这样的方式去修持的话,那就摄持了非常多的道理。也就是说,如果你打开来,把这个化为修行,这样去修持,像禅宗——后..

五停心观从前,有一个人得了癞病,全身长满了恶疮,溃烂流脓,苦不堪言。一天,经过一处长满茅草芦荻的园林,被草尖所刺,痛彻心肺,于是生起瞋恨心,对着园林破口大骂。佛..

财布施要量力而行有人问我什么是财布施,其实一切施,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财布施也就是说,对金钱上,我随着自己的能力有多少钱我布施多少钱。有佛制定的戒律:不可以去借..

“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带来五大福报,千万功德都换不来!亿万人一同念诵“阿弥陀佛”,其中功德不可思议!1、常得一切佛祖隐形守护。佛看到念佛人都欢喜赞叹,冥冥..

每周六地藏经共修现状为了弘传《地藏菩萨本愿经》,倡导孝养父母、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让更多人通过《地藏经》受益,令已故先灵得到救度,厦门鸿山寺将于二〇一六年农历七..

普贤菩萨曾发愿:“我於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菩萨求功德无有疲厌,我们也应当效学。但是关键点是:如何去“求”,“求何功德”..

观音菩萨施食于饿鬼施食,这个法门是由观音菩萨发起的,跟阿难尊者配合,虽是启教阿难尊者,其实还是观音菩萨的大悲,所以大悲心很重要。因为观音菩萨了解、了知到饿鬼道众..

修普贤行愿法门,发广大的菩提心,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际不间断地教化众生,这样地去行持,不说断自烦恼,而自烦恼自然就能够灭除尽无余。以甚深广大的菩提心,尽未来际..

摩诃迦叶为了要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精神上却很难说越来越愉悦。虽然购物、上网、旅游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便利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惬意,然而我们会发现,短暂的快乐之后,自..

心态不好,说穿了,就是心太小了。心态的“态”字,拆解开来,就是心大一点。任何事情,总有答案,与其烦恼,不如学会接受。人生本来一场空,有无之间的更替便是人生,得失..

不管读哪一部经,都是功德无量,特别是《地藏经》,当你遇到任何困难,求地藏菩萨或读诵《普门品》,求观世音菩萨,没有不应的。求不应,问题没有解决,你就怀疑佛说的话,..

真诚感谢各位同修道友的发心,在藏地七年的修行生涯里我曾反复发愿与有缘的同修一起互相鼓励监督下每天至少持诵一遍《金刚经》直至背诵自如,当我们将此稀有的功德经成佛之..

腾讯佛学五台山讯(丁梓弘)修行,就是要行,不行从何谈修?路程,没有远近,心中有佛佛在心头,心中无佛佛在天边。随处都是家乡,放下便是道场。朝拜又叫头陀、苦行僧。佛..

看看极乐世界那些菩萨,重要的是要反思现前生活中改怎么做。【经典原文】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坚持为了宣扬素食理念,专门开设【发愿吃素】栏目,希望广结天下所有素友,若想吃素,随时都可以来这里发愿,可以发愿吃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一个月都可以,留下您最..

烦恼为因,身语意这些诸行为缘,恶业就为果,障道受苦就是报,因缘果报就都生起来了。所以我们要息灭烦恼,精修戒行,痛耻恶业,那么修行成就就容易。经典上面有很多的比方..

吃饭亦是修行佛法很高深,所以我们要学习。学的道理越多,在生活当中就越会应用。例如吃饭,学佛的人和不学佛的人,这里面就会有差别。从表相上说,出家人用钵吃饭,吃饭时..

万物莫不惜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生生世世,莫不互为父母兄弟。万物一体,生命平等。世界各大宗教,唯有佛教最提倡放生。仅此一端,便知..

戒是佛给我们的一种方便,这种方便只要守持都可以得解脱,所以叫三根普备。上根利智要了达佛的密意,像我们诵经,愿解如来真实意,你不解真实意,受用不得现前。但是戒,不..

提起佛教,不少人马上会联想到寺院里、银幕上圆领方袍的法师、比丘尼的形象。的确,佛教徒虽分出家、在家二众,但以出家众为住持教法的核心、骨干,更由形服之殊和出家禁欲..

忍辱功德殊胜【经典原文】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不忍令速堕恶趣。忍招违前诸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后转生人天中、所造众罪皆当尽。——《入..

【经典原文】若有嗔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入中论》【经文解释】一刹那之间,嗔心就能将很多功德毁掉。在恶业中,没有任何恶业..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

【经典原文】若有嗔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入中论》【经文解释】一刹那之间,嗔心就能将很多功德毁掉。在恶业中,没有任何恶业..

在调伏烦恼过程中,“觅心了不可得”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的心很容易从杂染的功能转成清净的功能,但有些人就转不过来,即使修不净观也转不过来。有些人不修“觅心了..

两个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水时,一个用金杯,一个用泥杯。前者觉得自己富贵,后者认为自己贫贱;前者得到了虚荣的满足,后者陷入无谓的烦恼中。他们都忘了,自己需要的是“..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