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解释这个“经”字。梵语叫“修多罗”,译为“经”,又叫契经,即是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众生的根机。《杂阿毗昙心论》中说:修多罗者,具有五义,“修多罗”..
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种善因得乐果”,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人生幸福。在佛教的五戒十善中,还涉及到自他双方的关系,也就是通..
修道要有生命体验,看到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也不去想为什么。这样子,你可以做个优秀的学生,但不是优秀的修行人。佛讲的经,不是让你去信,你信了不一定能解脱。但..
往生是这一期生命终结之后,下一期到极乐世界受生。问:往生与死有什么区别?晓:(笑)废话!在要求不甚严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这么说,往生是这一期生命终结之后,下一期..
两序大众恭迎海涛法师(图片来源:厦门佛教)拈香(图片来源:厦门佛教)海涛法师为四众弟子开示(图片来源:厦门佛教)生命电视台台长海涛法师莅临厦门观音寺弘法三天,为..
今人多不知因果,光绪二年,吾乡凡出头散赈之人家,无不灭绝及遭大祸者。以拿救命之钱粮,自己受用,坐视饥民饿死。纵令散施,皆作大弊,用遮面孔。此等人,天地间岂能容其..
(1)修造转世人身的因缘有三难:转人身的先前因缘是持善戒,财富的先前因缘是施舍,身体健美的先前因缘是忍让等美德。这类美德一是难修,二是难以一贯坚持,三是难以做得..
我们看第二段: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那么这个地方提..
这样讲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也曾经受了很多的果报,所以因果的相续,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在这个业力的问题,已经没办法去解决了,因..
修道和学习世间的知识,是不同的。修道有生命体验,而知识没有。知识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我建议修道人,好好去体验生命。这样子,佛法才能融入我们生活。而不是人云亦云。诸..
不安住在理性的根本空就去修对治空有什么缺点?净界法师
问:决定自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想以死来摆脱一切。请问大师,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答:“人死一了百了”,这种对生命的错误见解,普遍存在于一般人的..
现在人很紧张,生活也紧张,工作也紧张,包括教育孩子,也是紧张。要辛苦,要勤劳是对的。但太紧张就有问题。有的父母很爱孩子,一心想培养孩子成为天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人类其实一直在想着解决两个问题,一个人是生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叫做活着有什么意义,以及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宗教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个问题。那另一个问题,是人身的问..
有的人一学佛,也感觉很枯燥,很单调,好像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也觉得没有意义。这样子其实是学偏了,佛法不是叫你死板的,也不是叫你入定放光,不是叫你死的很好看,预知时..
现在很多佛法,讲的很多,是因果报应,是行善积德,是知恩报恩,或者是大般若智慧。但似乎很少讲到感动。似乎一感动,就会流于情感。女人都比较流于情感,所以佛门就很少谈..
在无常的人生历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我始终坚信两件事:一是相信“因缘果报”;另一是相信“前世、今生、来世”。一般人所信的“因果”,只限于“我前世欠他,今..
这篇陈伟光先生写给女儿20周岁的寄语,倾注了父亲之爱,公布于社会后反响极大,广为传布。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各有不同,人生经历和经验也千差万别,但是我想,作者一定把他..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
几位佛友年纪轻轻的就走了……凭什么相信你临终时就有好运?最近一段时间,几位佛友年纪轻轻的就走了。虽然他们学佛的年头都不算短,态度也很虔诚,但是他们在走的时候,对..
每个人都有与宇宙同质的生命属性,在禅的术语中称为“本性”、“自性”“本心”、、、、、、统称为“安祥”。用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是“没有缺陷的人格”。耕云导师在..
有情被执著所缚,拥有什么,就会牵挂什么。若是拥有财富,就害怕别人惦记他的财富;拥有地位,就害怕别人嫉妒他的权位;拥有娇妻,就害怕被别人窥视他的家庭。即使只是穿上..
问:修行人在生活饮食起居上有什么注意事项?索达吉堪布答:一是日常所需的资具受用既不能过于优越,亦不可过于低劣,凡事都要适度,当如是维持生活。二是明确自己的食量,..
问:修行人在生活饮食起居上有什么注意事项?答:一是日常所需的资具受用既不能过于优越,亦不可过于低劣,凡事都要适度,当如是维持生活。二是明确自己的食量,饥饱应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