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原文】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

近来身体想已大好矣。汝年已衰老,儿孙甚多,当以家事号事,交与儿辈经理。自己作一个一事不理之闲人,日夕于清净心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必定可以现得身..

一、礼佛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

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吾人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不须别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禅定,欲了生死,甚难甚难。以其须至业尽情空,见思惑尽,方出生死。佛在世时,见思惑..

凡作观持名,通名为作佛。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

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念佛人切勿欲得境界,以免成障碍也。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

问:怎么念佛?莲池大师开示:以净土念佛法门为归,以“持名”为中心,“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而一心念佛,即是戒、定..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然则参禅、念佛、止观、皆方便也。既谓之门,安得同?若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三皆一致,安得异?故真修止贵就路还家;说同说异,增益戏论。今之..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况当此互相斗争,弱肉强食,杀人之法,无奇不有,而复种种天灾,频相见告之时乎。有智识者,因兹提倡净土法门,以期一..

此经文虽简略,理极宏深。性相互融,而真俗双泯。万法森罗,而一道清净。是以观照一起,顿空五蕴聚落。实相圆彰,诞登四德彼岸。语其广大,罄海墨而莫诠其义。语其精微,觅..

巍巍南岳,层峦叠翠,草木峥嵘,在从磨镜台去南台寺的山坡上,有座三生塔。说起这塔,还有一段与南北朝时佛教一代宗师南岳慧思大师相关的传说。慧思大师到南岳来传播佛教之..

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点,我看智者大师讲到忏悔法门的时候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的开示也讲到。他说,忏悔是忏悔业障,你的所观境就是业。那么这个时..

助念是为哪两种人所设?一个是平时不念佛的。第二个是平时虽然念佛,不专门念佛而杂行杂修的,他一定要助念。我们平时果然信愿坚固、专修不怠,临终即使没有人助念也决定往..

现在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佛教徒,为亡人做的事情远远不够。在我们藏地,对于如何为临终者念经,死后四十九天作哪些佛事,怎样处理亡人的尸体和骨灰,去世一周年后作什么佛..

在古德的开示上说:修习净土的愿力,一般人有二个毛病。第一种人,他执着在有相的因缘,这种人大部分是人天种姓的,他修了很多的福报,又布施、持戒;但是他修福报的时候,..

世间上的人,常常将挫折灾难归咎于自己的命运不好,或运气不佳,所以为了改变命运,便到处求神问卜,希望能够获得神明的指引,从此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或者趋吉避凶,一路..

去年我们上传下印长老往生,你说他出家七十多年,临终给我们留了几句话:万法如梦,一心念佛,唯有阿弥陀佛能救我们。这是慈悲之极的话。哎,这个话传出来之后,很有意思。..

佛陀对我们面对五阴魔镜的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然彼诸魔虽有大怒,所有的魔王都不希望我们修行,不希望你出离三界,最好是陪着他享受人间的快乐,魔王的思想是这样。所以..

法无去来。妄情徒挠。了行非行。大拙至巧。(行)中立不倚。未是深禅。了住非住。乃知不迁。(住)身心未忘。终成掉悔。了坐非坐。入三昧海。(坐)万善未圆。忍墮痴狱。了..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亦只说是法门之一斑了。一、维持世法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

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垂听我的报告,今天世界上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烧杀掳掠的侵犯,贪官污吏的迫害,政治经济的动荡,地水火风的灾变,往往使人们在瞬息之间,失去了所有..

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

1、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2、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3、忙,..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语谁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与不知同。昔须达①为佛营室,佛视地上蝼蚁,而谓达言:“此蚁毗婆尸佛②以来,经今七佛,尚在蚁身。”夫一佛出世..

【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

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不怨天、不尤人,必能为大众所爱戴,社会所接纳。有一些人往往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吃了一点亏,马上就怨天尤人。有的人本来信佛..

问题:南无阿弥陀佛。把福报留到临终,这种说法对吗?净宗法师: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不正确理解,也会产生错误。◇说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人在世间生活,从生下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