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菩萨跟法界众生是平等的,只是觉悟了,究竟圆满的觉悟尊称为“佛”,在中国尊称为“圣人”。中国的“圣人”跟印度的“佛陀”是不是完全相同?真的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不..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此话的真实意趣..

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的障碍就很重。所以诸位要了解,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作祖,你的障碍就很重。魔啊,那些妖魔鬼怪,看到你要兴佛法,想尽方..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

弟子:师父,在吗?我现在不知道怎么的,做功课的时候和做完了一天也觉得人感觉发冷,怎么办?我念的是百字明和药师心咒和度母心咒。师:看看讲述如何诵地藏菩萨心咒而全身暖..

弟子:我在师父开示(手机下载《天天佛》即可获取全部学习资料)里看到读金刚经求菩提,如果众生有所愿求,那就厚着脸皮向地藏菩萨求,如果求金刚经反而是一种暴殄天物,对..

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在大乘论典中,随喜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

“易行道”和“难行道”,都是学佛修行的菩萨道。首先出现于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介绍菩萨的修行之道,有难、易两种。如世间行路,以步行走陆路,比..

什么叫福德?按着《书经》有一篇叫〈洪范〉;洪范有九畴,其中讲“福”有五种:第一种福,是福寿,这个人有福又有寿。什么叫福?福就是一切都很自在;寿,寿命,中国人讲这..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也是能够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桥梁。如果众生堕在恶趣中,那么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就可以很快出离。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生..

「菩提心」是指成佛的心。「发菩提心」也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诸佛菩萨过去都是因为发菩提心而转凡成圣,乃至学菩萨道一步一步的积累资..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最重要的佛学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以下简称《四家合注》)则是对《广论》最重要的注疏合集,历史上一直..

改变命运三部曲之三:靠自己发菩提心、修一切功德,不如称念佛号!在《无量寿经》和《观经》中多处提到“发菩提心、作诸功德”,但释迦牟尼佛在《观经》最后却特别嘱咐“持..

菩提是梵语(bodh)的音译,意译是觉、智。广义而言,菩提就是断绝烦恼,因此,佛、缘觉、声闻在各自境界上所证得的觉智都可以称为菩提。而在这三种菩提中,佛的菩提是最圆..

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修学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

什么叫无畏施?你怕不怕鬼?怕不怕老虎?怕不怕坏人?怕不怕原子弹?现在的人怕的东西多了。吃饭怕传染病,坐车又怕碰到坏司机,喝水又怕有细菌了,家里的碗要如何如何消毒..

南无大通山王如来(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经典原文】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地藏菩萨本..

三世如来皆由菩提心出《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

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所谓机缘成熟,不过是指外因须得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是种客观现象,并不玄乎。佛又不是什么万能的主宰者和创..

“独头意识”这个“独头”,就是单独的,它独来独往,独做主张,所以叫独头意识。这个“独”,就是一个孤独;这个“头”呢,就是头意,头一样识意,也就是一个领袖的意思。..

在寺院法堂的法座两侧有一副对联“登法王座,作狮子吼”。佛为人中至尊,是证得一切种智之人,对一切法无法不知、无法不晓,因此,佛被称为法王,他讲法的座位称为法王座。..

“菩提心”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即予众生乐,拔众生苦之心。大悲心属于菩提心的一部分,即下化众生的部分。发菩提心首先要对这个世间生起厌..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物两方面的供奉而予以资养的行为,是佛具或供物的基本行为。《十地经论》卷三谈到供养的种类时说:“供养有三,一为利..

佛讲真实法的时候,有五千比丘、比丘尼由于增上慢,怀疑不信故,起座离开。什么叫增上慢呢?就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是他们的过失,福德不具足,守戒有缺漏!福德就好比..

有阴德必然就有阳德,所谓的“德”即是功德。功德有两种:一种是“福报”,即“阳德”,一种是“福德”,即“阴德”。“福报”与“福德”虽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福..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即无上正等正觉,指我们本觉佛性、本来佛,是无上的正等正觉。“无上”即十方世界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没有超越其上的。“正等”即三..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发誓要找到他所寻求的东西,在第四十九天早上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佛祖到底在菩提树下悟了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