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禅师说:“十年。”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禅师说:“得要二十年。”学僧..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不期超而自超。习气除,佛法不求透而自透。金以炼而精,镜以磨而净也。今之学者,吾惑焉,任卤莽之质而不知革,益骛外..
信众:师父您好!第二次见到您,这是佛法的因缘。为什么在家居士都要以师兄相称,而不能以师姐、师妹、师弟,这在佛法上有规定吗?师父:哦!是这样,这个问题是日常生活当..
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
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难销陨,何时得成妙观等语。足知求道之切。然依鄙见,即此厌尘情、忻妙观,正坐学道内障,且避喧求静处,世未有其方。..
居士:造恶业的人堕三恶道,其中不乏一些修行人,他们一生中一定也念过佛的吧?怎么没有得救呢?常敏法师:阿弥陀佛常以法音觉醒一切众生,光明普照十方诸佛国土,一切世界..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20%的人,见到你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欢你;总有那么20%的人;见到你就是莫名其妙的讨厌你,剩余的60%的人处于中立状态。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在那个莫名其妙..
学佛者首须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生起皈依信崇之正信。故其第一步,须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在中国旧俗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其实佛与神迥不相同!在寻..
莲友:给不信佛的人助念有用吗?常敏法师:念佛是弥陀的恩德对众生慈悲不舍的摄取,是阿弥陀佛要救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编者按:在佛经的很多记述中,佛陀讲法的时候,一般都是弟子从座而起,恭敬请问佛陀。神通广大的菩萨真的是不知道才发问的吗?非也,菩萨们是出于救度众生的慈悲心,配合佛..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他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
贵校四语,尽性学佛,尽伦学孔,道学为体,科学为用,实为学道不易之宗旨。自儒者以词章为事,遂将学道之法,变作学艺,曷胜痛惜。而今之新学,多皆捨本逐末,能如贵校之宗..
生活中,这四种人活得最累:1、太能干的人最累越有能力,你承担的责任就越重;越有能力,你的压力就越大;家里家外你都要管,大人小孩你要管。没钱花了你要负责挣钱,在生..
阿修罗道是什么?阿修罗道,六道之一,属三善道,修善而夹杂有嫉妒傲慢入阿修罗,其特征是嗔心极重,并以争斗为乐。阿修罗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阿修罗遍于五道中,有人道..
问:人生生来有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乃至聪明才智、学历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同别人比起来不如或者欠缺,于是非常自卑。这样的人应该如何调整自己..
正如浩瀚宇宙中的星辰一样,每座山有每座山的风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只是有些人不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有时候,我们太关注于自己的光芒,而容易忽略别人的闪光之处。..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你看到什么,说明你内心有什么。苏东坡与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佛印说:“看来..
居士:许多不念佛的人,他们的结局会怎样?常敏法师:念与不念,是我们凡夫的分别。阿弥陀佛把众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当众生与佛的缘分成熟时,自然会来皈依南无阿弥陀佛,自..
慧远大师一生充满着很多感应的故事。比如我们有个出木池,慧远大师一来就感得山神给他托梦,告诉他:你不要离开庐山,就在这里建寺院很好。你不要担心建寺院的木材,我来帮..
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
初学佛的人怎样用念珠念佛?初学佛,要用念珠念佛,那么建议您用一百零八颗的念珠,方便计数。如果是材质的选择上,能够用菩提珠,那是最好的。因为在所有的材质中,菩提珠..
古时候,长安百姓热衷斗蛐蛐。有三名年少英俊的兄弟,在一个月黑之夜,出门捉蛐蛐,不知不觉来到了坟地。抬头猛然看见一位年轻女子,貌若天仙,兄弟三人大喜过望,拔腿就追..
菩萨成就八种法故,于诸佛前莲花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说他过;二者,劝化众生令归三宝;三者,安置一切于菩提心;四者,梵行无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莲花座;六者,忧恼..
夫善恶感应,捷如影响,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故圣人不言因果,但言为善降之百祥,为不善降之百殃,是以安命定志为诫。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圣人教人以安命,佛教人以随缘..
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
【原文】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
说到超度亡灵,先要说明亡灵的性质。人死之后的生命主体,称为亡灵。民间一般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而且永远做鬼;但佛教从来不认同这个说法,否则,就谈不上超度两..
南怀瑾先生讲述人生来不平等,人有个差别,在立足点上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