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一个愤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却看不见任何东西”。有人说,愤怒的人恢复理智时,会把怒气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如同银行的存款可以生息,贮存在心中的怒气,他日会累..
1、超过你的人固然很多,但不如你的人也不少,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2、只要能不饥、不寒,何必羡慕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转烦恼成菩提,还有什么烦恼可言..
孩子最重要的是从小就要扎好根,三岁之前这是奠定一生的根基,七岁以前基本上就定型了。《天下太平之根本》,这本书是欣猒居士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选出关於家庭教育的精..
好,我们看丁三的唯识正义,我们把它念一遍,我们做一个总结。那么既然是无我,那么应该怎么去解读人生呢?万法唯识,现前一念识心,唯识性——人空、法空——即空。唯识相..
编者按: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我们精进修持,总有一天可以获得解脱、得大自在。然而佛教又说,诸受是苦,诸行无常,五蕴皆空(四大皆空)。面对如许多的苦难、不安,..
问:人生究竟为什么活著?佛教如何说法?答:此名人生观,各个观点不同,佛法谓是善恶业力牵引,一度来受果报。悟者借此寻求解脱,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后报。..
问:名利双收的成功者对自己的人生非常自信,对学佛这件事常常抱有同情或不屑的心态,请您开示。索达吉堪布答:很多世间人都自以为人生目标很明确,但从学习大乘佛法者的眼..
第一个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何必为莫名的忧虑而惶惶不可终日。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怎么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未来的还是可望而..
笑人等于笑己,不要笑话别人,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做人首先要真诚,不要只看别人的缺点和缺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是你没有发现罢了!人这一生,谁也不会先知道自..
我们出家的目的是了生死。首先是了生,了生才能够脱死。什么是了生?就是不要再醉生梦死,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对宇宙、人生看得很清楚、明白,生活得洒脱、自在。学了佛法以..
问:常有人自觉能力差、力量小,对社会、家庭没有影响力,而力不从心或放弃自我,如何转变此一负面的人生态度?圣严法师答:佛经里有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个人的力量很有..
我学佛五十年,归纳佛法的精华就是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心本性;「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我们的行为。纯善的行为,纯净的真..
一、悟示弱一个人太强势,不管出发点是不是好的,定会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几乎无法挽回,所以很多人遍体鳞伤,因为不懂得示弱。示弱其实很简单,在关键时听从别人意见,关注..
人的性格千差万变,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己、对人、对事、对世界观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表现出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温和,有的粗暴;有的刚强,有的懦弱;有的大量,有的小..
1、各有所好或许是因为人类有逃避孤独的本能吧,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喜欢上一些什么,有的人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喜欢逛街,有的喜欢听音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络绎不绝地默默前行。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光从巷道深处静静地照过..
我们的佛法要消灭呢,终归都是因为帮派斗争。世间上的佛法啊,一时这儿兴,这儿败。一时那儿兴,那儿败。一直是这样的。到后来呢,世间上的佛法都没有了。只是,还剩下两个..
修习上师的意行,跟上师相应,使上师相续中的功德都进入到自己的相续中,使自己也拥有和上师同样的成就。
世间万物万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甘苦、冷热,所谓“万法唯心造”,差别对错都是自我分别所呈现的。同样,面对外境应有自己的主张,不可随意为之牵动、扰攘。尤其更要积..
问:如已经怀了一个孩子,有百分之五十可能是残障的,没手或没脚,是否还应该将他生下来?将他生下来是否会使他遭受更多的卑视与苦难?大安法师答:这个问题最好不要轻率行..
不要让心太累,不要追想太多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人和事。知道自己的价值,懂得珍惜自己,一切的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对。人生要看得清晰,幸福要懂得珍惜!1.我们有时会错误..
◎1.有知书达礼的修养。2.有博大精深的学识。3.有宽以待人的胸襟。4.有严于律已的习惯。5.有与时俱进的意识。6.有海纳百川的雅量。7.有侠骨柔肠的心智。8.有果敢担当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