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于当下

我们看底下一节经文:经【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世尊说话的意思很深,从他措辞这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前面是教给我们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心经》的观修引导之“安住”于般若本性中!当我们后天的生命完全合进去时,就超越了生死“无苦集灭道”,佛陀一开始讲人有“生老病死”,“苦”是迷惑造业感召的,有灭苦..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不实之相而起烦恼困惑,并由此造业,导致种种痛苦。如果我们想要从中解脱,就必须断除对一切假相的执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

一层秋雨一层凉,一阵秋风一树黄。说是秋雨,此时已是农历十月初九,已然是立冬后的时节了,庐山东林寺大雄宝殿前的四棵银杏树,此时也换上了“金装”,满树的金黄,秋景如..

有一个穷人,他专门依附投靠那些豪门富户,以此谋生。有一天,王子带了一大群人外出游玩。王子手里拿着一个大宝瓶,瓶中藏着王子的宝印。穷人看见宝瓶,顿时起了歹念,想将..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殊不能知」,在整个生灭、去来的假相当中,它根本的本源,..

我于2015年5月加入书院。刚开始反复学习《学员手册》,让我对书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非常赞叹书院有次第的三级修学模式,赞叹书院详尽的修学规则和公约,赞叹书院辅导员、..

住于法洲,住于法依--慧光法师--「法依止」,要靠佛法。因为我们自己对生命的实相有很多的疑惑、迷惑、不知。但是古人过去修行已经成就---佛、阿罗汉、诸大菩萨,统统成就..

佛陀在623经(世间经)中,再次重申了持住于四念处的极端重要性。在这部小经中,佛陀作了一个形象的譬喻:“若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观看者不?”“若世间美色..

第605经,佛陀对比丘说:“有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在606经中,佛陀说“于此四念处修习满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应当学!”强调了比..

问:什么情况是佛法完全隐没?普通人是否也能为弘扬佛法让佛法久住于世出一分力?答:所谓的“佛法完全隐没”是指在某地区城市中,既无有了知一句正法之人又无有生起一刹那..

问:初学者如何才能让心安住于禅定?答:修行人先远离世间的种种喧闹散乱,则能使身体获得寂静;身体安住于寂静处后,应努力使自心远离掉举昏沉等种种散乱烦恼妄念;身心远..

我们如果不能为自己和心爱的人安住于当下,请问我们还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断地跑,跑,跑,即使入睡之后也是如此。我们不断地跑,是因为害怕失去一切的恐惧正在后头追捕着..

《西游记》里面的唐僧之所以成为唐僧,并不是因为他身上的肉好吃,而是因为其心正。心正故成“圣僧”,心邪便是妖魔。孙悟空之所以成为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最后成为斗战..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一般人总是常常想着过去、想着未来,能够想到「现在」的已经不错了。我们通常会记挂着过去的对错毁誉,以及幻想着未来的期许:下一..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不实之相而起烦恼困惑,并由此造业,导致种种痛苦。如果我们想要从中解脱,就必须断除对一切假相的执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

有些人认为:我都学佛了,怎么还头痛呢?怎么还腿痛呢?怎么家里还出事呢?总是埋怨上师三宝。学佛修行靠的是真诚。有些人总说:祈求上师三宝保护我、加持我!你不求的时候..

我常说心要向内看,不要向外看。心老是向外看,就不会有安全感,因为心外没有安全的空间,也没有安全的时间,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保障。譬如出国时,为了交通安全而买保险,..

‘不住于相’,‘相’的意思在《金刚经》中讲得很清楚,即不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布施。拿什么来做布施呢?有钱可以布施,没钱也可以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