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是什么意思


sān shèng 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

(一)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1、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2、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3、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如来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均以小乘所得三乘共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等为由,而称三乘为小乘、中乘、大乘;寂调音所问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大智度论卷十一以于无分别一味法中说上中下而显三乘差异为由,称三乘为下乘、中乘、上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则合称前二乘为下乘,而称菩萨乘为上乘。华严、天台宗以三乘为方便法门,毕竟归一佛乘,是为一乘教,即三乘之外别立一佛乘;法相宗则以一乘系对一机而施,是权假之教,三乘则属真实之教。前者称“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后者则称“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二)菩萨随时修集之天乘、梵乘、圣乘。

1、天乘,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2、梵乘,即慈、悲、喜、舍。

3、圣乘,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目的

在佛教中,我们时常会提到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声闻的目标是使自己从这个苦痛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实现烦恼的熄灭;缘觉是那些通过修行、契入事物互即互入之本质而开悟的人;在菩萨乘中,你要帮助所有的人开悟。

词语解释

【名称】:三乘【拼音:sān chéng

【注音】:ㄙㄢ ㄔㄥˊ

引证详解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

《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历长远,乃可登佛境矣。”

《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伊斯兰教语。

伊斯兰教苏菲派宗教功修的途径和阶梯。苏菲派称宗教功修为“道路”,指精神修炼必经的途径和方式。

苏菲教团一般将精神修炼的道路分为3阶段,即寻道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在遵奉教法、履行法定的5项宗教功课的基础上,再经历若干特殊的精神修炼阶段和状态,循级而进,使精神升华,最后达到对“真理”、“真知”的认识,与真主合一。中国汉文伊斯兰译著中,将苏菲精神修炼的道路称为“三乘”、“三程”或“三道”。“

三乘”的内容是:

(1)教乘,系阿拉伯语“沙里亚”(Shari‘ah)的意译,亦称礼乘、教程或常道。即在坚持六大基本信仰的前提下,遵从教法的一切规定,履行法定的念、礼、斋、课、朝五项天命功课和行为规范,命行禁止,行善止恶,作为“入道归真之门”,达到“勤德敬业”,“修身养性”,“虔信真主”。

(2)道乘,系阿拉伯语“托勒盖”(Tariqah)的意译,亦称道程或中道。即在教乘修行的基础上,寻道者在导师的指引下,由外在的身体力行转入内心的精神修炼,通过昼夜坚持和躬行拜功、斋戒、静坐和连祷迪克尔等功修,越过7种障碍,弃绝尘世,清心寡欲,静虔参悟,苦思冥想,“参天地化育之理,悟真主之大能之德性”,净化心灵,去认识和接近真主,以达“穷理明心显性”。

(3)真乘,系阿拉伯语“哈给格”(Haqiqah)的意译,亦称理乘、真程或至道。即寻道者完满完成道乘修持的阶段,通过明心见性等修炼步骤,达到“欲尽理纯,功到大定,道合自然”,“浑然无我,心不纳物,唯独一主”,“克己完真见性”,实现与真主合一。真乘是苏菲人生的最高目的,也是修炼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凡穆斯林,能达教乘者,便可以涉世,达道乘者,便能忘世,欲达真乘者,便能出世,成为圣贤之人。“

三乘”的内容及各个阶段的关系,中国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中云:“乘,载也。载诸法义,以备求道者次第取法也。初曰礼乘,总载天道人道,一切事功之条例,此勤德敬业者所取法也。进曰道乘,总载人理物理,尽人合天之法程,此穷理尽性者所取法也。终日理乘,又名真乘,总载无我无理,天人一致之微言,此克己完真者所取法也。勤德敬业所以修身也;穷理尽性所以明心也;克己完真所以见性也。身不修。不可以明心;心不明,不可以见性;性不见,不可以合天。性之不可见,己私不蔽也。

三乘之法,己私之砺也,三乘之上更有超乘一法,则天人化矣,名迹泯矣,非语言文字可传,待其人之自会耳矣。”马注所著《清真指南》谓:“道有三程,常道、中道、至道也。常道如人之身,中道如人之心,至道如人之命。”“舍常道而言中道、至道,犹树无根,舍至道而言常道,如夜行无烛;舍至道、常道而言中道,如纸花满瓶;舍中道而务常道以寻至道,如镜无光。三者相连,若身、心之与命,缺一不可”。

马复初《道行究竟》中说:“礼乘乃圣人示众之法,道乘乃圣人自任之功,真乘乃圣人独践之境。”“凡慕道者,必先习礼乘之学,而遵守其事,行之不怠,由礼乘而进于道乘。进于道乘则加工进修,功成修尽,穷究既通道,由道乘而进于真乘”。伍遵契在《归真要道》中说:“此道分而三条,合则为一体。其圣教为人之四肢百骸,其圣道为五脏六腑,其至道为性为命,缺一则不成人。

其道亦然,必须由浅及深,内外经历,可为正人。”在伊斯兰教史上,有些苏菲学者将三乘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桔柑的“皮、瓤、核”、果树的“种、茎、果”及“舟、海、珠”(“登舟为渡海、渡海为采珠”)。大多遵法苏菲教团主张在教乘修持的基础上,再进行道乘以至真乘的修持,即所谓的“先教后道”,少数非遵法苏菲教团不完全遵奉教乘修持,注重道乘修持,即所谓的“先道后教”或“道中有教”。

在伊斯兰教史上,苏菲派学者对道乘修持提出了数量不等的修持阶段和状态。它是功修者克己、自制、勤修、苦炼的过程及精神修炼所达到的心理状态。如艾布·纳斯尔·沙拉智(?~988)在《苏菲派的圣光之书》中提出了修持的“七阶段”(忏悔、禁欲、断念、守贫、坚忍、信心和满足)和“十种状态”(冥想、近主、爱慕、畏惧、希望、渴望、亲密、稳静、凝视、确信)。中国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提出宗教功修的“三品十条”。余浩洲在《真功发徽》中综述了修持方式“三十件”,马复初在《道行究竟》中提出道乘与真乘当尽的“十事八德”,蓝子羲在《天方正学》中也提出与王岱舆略有不同的道乘修持的“三品十条”。

详细解释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

1、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2、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3、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如来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均以小乘所得三乘共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等为由,而称三乘为小乘、中乘、大乘。

寂调音所问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大智度论卷十一以于无分别一味法中说上中下而显三乘差异为由,称三乘为下乘、中乘、上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则合称前二乘为下乘,而称菩萨乘为上乘。

华严、天台宗以三乘为方便法门,毕竟归一佛乘,是为一乘教,即三乘之外别立一佛乘。法相宗则以一乘系对一机而施,是权假之教,三乘则属真实之教。前者称“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后者则称“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

修行是要有大力量的,大雄大力大慈悲。你单有慈悲,却没有力量,那是不行的。大力量就要承载,土地大,就能承载大。好比高山、森林,越是原始森林、高山,就承载的多。比如..

【编者注:时下火热的“《法华经》译文变动之辨”经常牵扯到藏传佛教依止上师的问题。汉传佛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的上师法不对;藏传佛教的某些人认为上师说的就一定是对..

有些人读了《地藏经》,受地藏菩萨大愿的影响,非常地感动,就要发出大愿来,要留在这个地球上像地藏菩萨一样普度众生,不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请问:地藏菩萨能够去西..

祈求上师的加持,即使是为了拯救一个众生,堕入到炼狱当中过上一百个劫,我也心甘情愿,决不灰心,用这种大悲心完成精进波罗!精进,就是勤奋,是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双眼可以看到无穷大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展现不同的善恶、美丑之分。而在众多塑造的菩萨和佛像中,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菩萨和佛像的眼睛都是闭着的,..

佛在《地藏经》上赞叹地藏菩萨说: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而佛这样赞叹地藏菩萨,就是要告诉众生,地藏菩萨的加持力不..

虚空藏(梵语ākāagarbha,音译啊迦舍嘎赫婆)菩萨摩诃萨,密号库藏金刚。汉译又作尊上虚空孕菩萨摩诃萨、虚空库菩萨摩诃萨、虚空光菩萨摩诃萨,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

佛法属于难信之法,现在病太多了,而且各种奇怪的病。这些病都跟业力有关。有些人像明星,很有钱,自己得病还是孩子得病也是无可奈何。甚至有些明星,自己得病,也说自己学..

这个信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比生命更重要啊!我们三皈依,要是于至信优婆塞优婆夷的三皈依都做不到,至信的功德都做不到,你后面修持,种子没有一个是真实的!要..

1.若闻讥讽心能堪忍不管别人的嘲笑,讥讽,打骂如何厉害,坚决忍受,要把这些看成是我们的父母恨铁不成钢之举。忍辱是美德,在六度中,菩萨常常要做的是忍辱波罗密,不忍辱..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经典原文】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圆觉经》【佛经解释】“辩音汝当知!”佛告诉辩音菩萨,你应当知道。“一..

《瑜伽师地论》上说,当你受了菩萨戒,你内心清净的誓愿,可以产生两种强大的功能:第一个「增上惭愧」,第二个「增上意乐」。第一个「增上惭愧」。律上也说:「虽作恶业,..

文殊菩萨的塑像,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拿着宝剑。宝剑在世间上是杀敌用的,菩萨还杀人吗?当然不会。那拿着宝剑干什么呢?这是形象地表示智慧。宝剑代表智慧,智慧能够..

有人问:既然说佛陀是人不是神,那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我们求佛有没有用呢?我们应当了解,“佛”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来藏祈..

你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观世音菩萨跟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只是他们这个愿的取向稍有不同。观世音菩萨愿重在寻声救苦,众生有急难恐怖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得到..

还是有区别的:四果阿罗汉的灭定是受佛呵斥;八地菩萨在灭定中,佛不是呵斥他,而是劝他出灭定。他们的灭定状态有点类似,都是不起受想。但四果阿罗汉的灭定属于有余依涅槃..

莲花:表征清净无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为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这种美德与特征,佛陀喜欢拿莲花作譬喻。而莲花在佛门中,为佛菩萨所常拿来作譬喻,表征着清静、无染、光明..

观音菩萨是佛教里众多大菩萨中的一员,但是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知名度却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大菩萨,或甚于佛陀。在民间,好多人,不一定知道释迦牟尼佛,但不知观世音菩萨的人..

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龙王及阎摩罗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龙..

所有的境界都是菩萨修行的道场,都是来考验你,用种种方式来考验你,你是不是能天天通过,能一切通过。什么通过?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通过了;外面所现..

观世音菩萨应该怎么绕?顺时针绕观音菩萨大家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都能够走好运,观音菩萨加持我们走好运,这是非常美好的一个心愿。我在这边带领大家绕绕观音菩萨,很多人不知..

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修学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

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

菩萨示现,是为了度众生。众生需要菩萨示现怎样的身相,菩萨就为众生示现怎样的身相,他有从佛到菩萨弟子声闻,天龙八部等三十二应身。如有一类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示现男相来..

地藏菩萨的愿力是无穷无尽,充满虚空,周遍法界,没有那一个地方不是地藏菩萨的愿力。为什么叫“地”呢?这地能生长万物,飞潜动植,四生:胎、卵、湿、化,六道:天道、人..

佛在经典里面一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就有出离生死、超越轮回的机会;你要是不闻佛法,这个机会就得不到。但是遇到佛法,一定要正确了解佛法的义趣,..

有些居士每逢佛菩萨欢喜日,烧纸钱烧元宝什么的来供养,当年印光大师有明确地指示,对这种事情佛教里面不支持,但是也不反对,为什么呢?这个纸钱是民间的风俗,有人过世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节选】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纵遇明师,教视令熟,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

有人问:既然说佛陀是人不是神,那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我们求佛有没有用呢?我们应当了解,“佛”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来藏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