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第十课五乘说法凡夫有善道两种成就,圣人有界外三种成就,合起来看,共分五类,皆称证果;不过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别,所以统叫作「乘」。只守五戒不失人身..
佛学常识第八课界分内外三界本来无常,在内的众生又被一切烦恼缠缚,不得自由,不断生死,所以称三界为「火宅」,称众生为「凡夫」。凡夫共分六类:一、天,二、人,三、阿..
第七课世界数量合计须弥、铁围两山环抱的大小星球,及七山八海,下自空轮向上,一直到色界的初禅天为止,这名「一个世界」。以这样一个世界的横竖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世..
第六课世界「世」是去来今,「界」是方位,这是竖说时间,横说空间,也就是说天地的意思,更表明天地原是迁流变化无常的。世界先以须弥山为中心,最下层是空轮,层层向上是..
第五课七众弟子众生皆可学佛,不分在家出家,学佛一律平等,因为戒相少示差别。出家的男女众有五类:一、比丘,男子受过二百五十大戒的。二、比丘尼,女子受过五百大戒的。..
第四课三藏结集佛灭度以后,诸弟子恐怕佛说的法日久失传,又怕有人搀入异见邪说,所以有结集的组织。结集的法,是多数的比丘组织一会,推一人升座,众人发问,使其答复,再..
第三课教主略史教主名释迦牟尼,是中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母是摩耶夫人,国城在恒河支流罗泊提河岸。太子俗名悉达多,生时距今二千五百余年,旧说二千九百余年。印度..
第二课教义佛家的教义,以「慈、悲、平等」三事为根本;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三事为行持。前三事是体,后三事是用。给与众生一切安乐,是名曰「慈」。救拔众..
第一课总体「佛」是印语「佛陀」的简称,在中国文字是「觉」的意思。此觉与普通说的觉不同,因常人的觉多是错觉;此觉乃是对一切事理,能真正证明的实智。任何人能证得实智..
小序二佛经三藏,浩如烟海,求学的人,差不多都存着望洋兴叹的感想。况且「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所有宇宙万象,自是应有尽有。这样说来,不但数量繁多,内容也就很复杂了..
小序一「佛法」是什么?他原是一种「觉悟学」。吾人处在宇宙间,万事万理,好象都带着神秘。你看着是黑,结果他却是白;你看着是圆,结果他却是方。差不多总给你猜的相反,..
学佛者,是佛陀真正的弟子,皈敬佛陀的五戒十善,深信因果。在信和恭敬心的基础上,躬行实践,真正接受佛陀的思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修正自己的言行,增长智慧和..
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根据不同根性的众生,由不同的因缘缘起,而从自性当中流露的真实的东西。一切的佛法都是正确的。而不像有人说,某一部经典讲对了,某一部经典讲错..
佛陀劝诫:十方诸佛如来,以他的智慧眼来对待这个瞋恚,就像锐利的刀剑,可以说是伤人伤己。菩萨见到心中有瞋起,就像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躲开诛戮(杀戮)。你看我们一个人在..
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有十六种观法。十六种前十三种叫定善,就是你必须修定力。后面三种叫散善,就是你行点儿善法,行点儿功德也行。那么,这里讲到的定散等回向,不是说..
问:师父,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的想法,进取的心,所以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佛教里说的不执着,当然..
我们这一科讲到明藏性即水大性。前一科是先破妄执。也就是说,我们一般凡夫都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的结果会产生两种情况:第一个,我们认为一切法是因缘生,外在的因缘创造..
阿罗汉有三种功德,无生、杀贼、应供。这以下会说明。诸漏已尽是指杀贼。阿罗汉的修行,他的智慧主要的切入点就是无常,他不管观什么都是生灭无常。比方说,三界果报的痛苦..
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因为他贪爱心、财色心始终断不了..
一提到学佛,大家总会谈到自己的时间不够,怕自己学不好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去打坐、诵经、拜佛的话,你一心一意地去做世间的工作,本身就是..
现在社会乱了,圣教没有了,人都学坏了,虽然是有善心、有觉性,可是现在善心、觉性不当家,当家的是什么?当家的是贪嗔痴慢,当家的是自私自利。今天我们这个世间,灾难频..
一、一颗感恩心施恩勿念,受恩莫忘,做人需要懂得感恩,感恩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一句感恩,能令人心生欢喜,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感恩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能激发无限的潜能..
1、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我们先引用一段经文啊,看经文说得很清楚,看一段经文: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
诸位,你说我学《法华经》,我继承什么家业?你继承两个家业:第一个,自性清净心。你起码知道你一天到晚起烦恼心中,你的本性是清净的,这第一个家业,这个家业对我们很重..
知一切法当体即空,非灭故空,不必等到它消失。这个空性的好处就是当体即空。为什么空?因为你的存在要靠因缘。如果你有实体,你就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就会出现,如果你..
今天我们从这个福讲起,可能我们也讲过说福报太重要。我们常叫增福增慧,求福求慧,福慧双修,但是实际上福也有多种多样的载体或者说理解力。你比如说我们人的寿命,就是我..
所谓的事持和理持的差别在哪里呢?并不是在念与不念,必须念,这才叫执持。差别在哪儿了?如果不通达这个唯心所具,这就叫事持。好比说,反正我真的当作真的有一个阿弥陀佛..
我们一开始在安住真如的时候,第一个先离一切相,先找到一念的清净心,它是没有相,但是没有相就变成没有作用了,因为心性它一定是即空要有即假,它一定要有作用的,才能够..
其实妄想、执着是长时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一般在修行强调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净罪集资忏悔业障,集积资粮。但是烦恼跟罪业都是生灭法,《楞严经》说了,当处出生,随处灭..
善导大师他的行门里边有一个特色,就是正行与杂行。什么叫做正行杂行?正行和杂行当然都是往生之行,也就是往生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功能作用是有差别的。正行,就是直接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