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

楞严经中讲有个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时候,先观察外在世界是动的,然后得知:外在世界动是因为心中有在动。之后他回光返照:我心中的「动」从什么地方来?又将往哪里而..

从二谛圆融的角度,什么叫做唯心净土呢?说一个真实通达空性的人,他的心情是炽然的求生净土,他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空,但是他非常的厌恶娑婆世界。为什么呢?虽然生体不可..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察四大地水火风是无依,就是它是「没有自性」的,自性空的,它只就是我们妄想生灭的因缘把它变现出来,心生则种种法生..

文章初步之前,想说点题外话,也是最主要的话----佛法是殊胜满足的教育,每一个学佛人能遇到佛法都是有福之人。或许你现在没有钱也没有方位,但是你知道家大业大,一饮一啄..

这是我身边一个接近同修的真实经历。我和这个同修早上一同爬山,晚上一同看光碟,常常一同放生和助念。这个同修性情豪爽,待人真诚,在我们在一同常常谈到戒淫的论题。这个同修..

我们内心的一种造作的功能,佛陀说就像一个暴流,就是一个从高山上,流下一种快速的水流。这个水流的性质有两个:第一个波浪相续;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它中间是没有中断的..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殊不能知」,在整个生灭、去来的假相当中,它根本的本源,..

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

《竭诚方获实益论》中的再一则,讲到受持《法华经》。我们来看:唐僧昙韵,定州人。行年七十,隋末丧乱,隐于离石北千山。常诵法华经。欲写其经,无人同志。如此积年。忽有..

德森。自号苦恼比丘,江西兴国县人。年幼时读儒家的书籍,文名流传于乡城之间。年三十一岁,感悟人命无常,偶然之间听到佛法,心中顿时生起出离世间之心,毅然前往江西雩都..

《华严经净行品》有一百四十一个颂,读来朗朗上口,若随文思忖,便感到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时都能修行,一切事都是修行。这样的广大智慧让人惊喜莫名。如果你参加了一场演..

我们一般人刚开始学佛,你不是说马上改变。学佛以后,你开始回光返照,这时候是「真妄交攻」,可能会遇到楞严经讲的「五十阴魔」,我们攀缘的路还是会走,但是真如的路还是..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八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

一日禅:种种因果皆是缘生活是一种心态,人心如江河,走在不同路上,有不同的境遇,或悲或喜,或富裕或贫穷,我们都应该以微笑面对,因为这一路所遇到的将是你探索人生的结..

我们从我们内心的相状,看到过去的因,也看到你现在面对的缘,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报。这样子的一个整体过程,如是本末究竟,这个本就是你最初的相,这个末就是最后的果报..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渡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

酒在五戒中有,八戒中有,乃至比丘菩萨戒,无一不戒酒。但是酒的本身,并非罪恶,故饮酒皆属遮戒;由于酒能使人犯戒,所以凡为佛子,均应戒酒。据治安机关的统计,犯罪的媒..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临终三大要》首先,谈死亡,世间人无一幸免这个问题。站在众生的立场..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