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十惑是哪十惑


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亦名十使。

由于密宗旧译、后译与传承不同,产生了诸多宗派,如萨迦、格鲁、噶举、宁玛等。教、证十八乘(十乘教法、八乘证法),皆是佛陀的教义,不能有分别心取舍。法王赤松德赞十三岁..

至诚礼敬法王宗喀巴!斯之智慧渊博如虚空,遍知如尽所有光辉者,佛子太阳至尊妙法王,具德师足尘埃我顶戴。您之身语意诸众功德,居住十方诸佛菩萨众,虽亦难以尽说然愿以,..

念佛号、念诵经文、念咒等修持之法,是佛祖传下的吗?佛祖度人传法都是随宜说法,有必要去研究大量的佛经,去念诵吗?真正的佛法修持其实很简单,就是做起来很难。如佛祖出..

宗咯巴大师的功德暇满人身难得,以佛修心要旨脱俗积善良方改变动机妙法如宗咯巴大师所说:“这心若善暇满(人生)就有意义,这心若不善暇满就没有意义,请一切为父母的众生..

第一节名闻弟子大师弟子无有数量,何能尽述,今于普通共知共闻之大师传中,名高望重者,略录如下。与大师互为师徒四,谓中观者精进师子、罗扎虚空幢、结尊仁达瓦童子慧、札..

第一章显密诸经之记别第二章略述过去事迹(略)第三章别明现世事迹第四章化机圆满示现涅槃第五章大师之弟子第一章显密诸经之记别宗喀巴大师者,乃于无量劫前发菩提心,修菩萨..

第一节大师之诞生大师降生之地曰宗喀,距西宁五十余里。父名达惹哈伽炉崩格,勇识仁和,心智明利,深心信敬师僧三宝。于诸贫乏,慈悲惠济,具足成就七功德财,日诵称赞圣曼..

第一节度最后有缘如是于圣教有情,作广大希有事业已,观察化缘将尽,为度最后有缘(如释尊临涅槃时,度须跋陀罗、梵志及干达婆王),及结未来之因缘,并最后谒辞释迦如来圣像..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所..

一、总义(一)概述《离四贪》,是萨迦派五位祖师大德之一的根噶宁波十二岁时撰写的一个修行窍诀。它不仅在萨迦派中非常著名,也受到藏传佛教其他教派与汉传佛教的高度重视。..

佛陀时经常对弟子们说道:「一个有智能的人,他是没有瞋恚心的。如果以瞋报瞋,以骂还骂,则不能算是有智能的人;如果不以瞋报瞋,以骂还骂,不但调伏了对方,也调伏了自己..

想要从心着手改变我们的习气和不良情绪,必须要从认识它、剖析它开始。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去应对我们的情绪爆发,也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有一种人,别人赞美他,他反而会..

问(10):在汉地,对藏传佛教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学术界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态度,以为那是不纯正的佛教。如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的著作中,都有关于..

有信仰的外国人,去教堂的时候,心里会很虔诚,他们有的合掌,有的就是把手抱成拳,放在心口,静静地祈祷。如果心里有不安,心里面有违背良心的感觉,他们也会向神去忏悔。..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这是对出家人..

「普」字表空性之义,「巴」字表智慧,普巴即空性与智慧结合成不二体性。普巴金刚(金刚橛)为宁玛巴与萨迦巴主要本尊。普巴法的修持,在于断除一切自我之贪执,消除内心之..

核心提示:静波法师,生于1963年,哈尔滨极乐寺方丈。1986年在哈尔滨极乐寺依慈法法师剃度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5年获得佛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2年8月1..

一般来讲,杀业、邪*、偷盗这三种业比较容易观察。但是口业就很难观察。我们很不经意就犯了口业。这里就讲几点。一个人扩大自己的功德,常常把自己功劳变大。其实别人的赞..

生西法师答: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了知,不管是怨敌还是亲人对我们“非理妄加害”,我们应该思维这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它..

不动佛在因地做比丘时,发愿绝不生气,不起欲望,绝不退转。如果退转,宁下地狱。将来成佛以后,名为不动。所有地狱、鬼道、畜生道、临终的人、要死的人,听闻、看到我的名..

世间的任何都在追求一个「有」——有一个最大的神、有一个最大的主宰、有一个地狱,但是对佛来讲,对观世音菩萨来讲,观世音菩萨经常去地狱啊,他不觉得有一个地狱,他只知..

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在进去之前,有一位同学一心想要和广钦老和尚‘辩’。一进门,尚末开口,广钦老和尚就对他说:‘你不要说,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发怒说成“生气”,从小到大一直用这个名词。学了中医之后才晓得原来人一发怒,真的会在体内产生“气”,严格说来“生气”根本就是一个中医..

为什么说要亲近善知识远离痴眷属呢?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周围都是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是那一类的人。所以请不要抱怨你周围的人都是坏人,都是令你看不惯的人。这都..

谁不爱钱财?谁不爱名利?学佛以后,就应当看淡一点儿。儒家说“无欲则刚”,佛教也讲要断除欲望,“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假使到了无求的话,他的品德就提高了,可以超..

第一贪着今生非行者在六道轮回中,今生非常短暂,暂时的利益统统都是不可靠的、无常的。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贪恋今生今世这些暂时利益的,而应该考虑未来的生生世世。修行..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说法时,有位年轻的比丘进城托钵,看见一位容貌端正的女子。比丘对她产生了欲念,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不但茶不思、饭不想,还卧病在床,形容憔悴。..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梵施国王太子时,名为嘎西美男。以前世精进修持之智慧串习引发,王子正当青春韶华之时,就对美女等一切能引生贪欲之对境无有丝毫贪执。他还把国王王位..

我们知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根性,就算是阿罗汉也难免会遇到傲慢的弟子,那阿罗汉又是如何修理这些傲慢的弟子们的呢?今天和大家讲一个阿罗汉修理座下傲慢弟子的故事。阿罗..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