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十惑是哪十惑
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亦名十使。
新近有一个愚人,头上光秃无发。其时有一个人用梨打他的头,一下,二下,三下,头全都被打得受伤破裂了。此时这个愚人默然忍受着,不知逃避离去。傍人见了这般情形,就对他..
一日禅:贪求少苦就少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
有人曾问释迦牟尼佛: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树林粗陋的茅屋里,天天只是吃一顿饭,为何还这么高兴?释迦牟尼说:不悲曩昔,非贪将来,心系当下,由此慈祥。佛祖简简单单的答..
浙江嘉兴沈某,为四川泸州刺史,被提高太守,为人大方好施,亲戚朋友都受了恩惠。仅仅他平时私生活很奢华,在任所时,衣服车马以及室内陈设之物,莫不讲究富丽。平时饮食鸭..
一日禅: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世上美好的东西数不过来,我们总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即使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只能吃三餐,一次只能睡一张床。欲望太多反而会成累赘..
宋朝的符仲信,家中赋有而又喜爱施舍,可是他到了三十五的那年,遽然生了病,病况还俄然的转危;并且自个还说出了从前到过阴间,遇到了几位老友向他问道:恩公!你怎样会到..
一日禅:贪婪是很荒谬的贪婪是很荒谬的,它使得我们去抓取东西,就像婴儿去抓波浪鼓一样。当你发现自己如此贪婪渴望得到什么时,你可以停下来一会,退一步仔细审视自己真正..
从读小学起,我就一向很尽力地学习,可成果老是平平。有一段时间,我曾对自己失去了决心。后来,爸爸带我去公园,指着园内的两排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一排是白杨..
很久一前,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心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
旧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经商,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心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的腿打..
才劝往生言著相尽思贪恋却迷蒙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佛教修行当中,主要是两个大流派: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净土宗。这两个宗派的门庭施设各有善巧方便。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菩提路上,八苦荆棘,跌倒了,再站起来,一次又一次的磨炼陶镕,总在血泪交织后,盼望火焰提前化成红莲。宜真居士,黄金时代,甫出校门,旋即成婚,步入家庭,育二子一女,..
优波笈多法师在讲法常常常对弟子说:比丘要常常考虑道义,精进修行,不能懈怠,就能得到须陀洹果。有一个比丘听了优波笈多法师的话,生动学习各种经论,专注想得到须陀洹果..
一日禅:心存慈悲不贪不嗔慈悲不只是悲悯孤弱,也不只是助人为乐。慈悲,蕴藏在每一个生命的心中,它是一种超越感性的悲心,也是一种别于理性的智慧。慈悲,需要助人为乐而..
广州市北门外有一位孝子,是个哑巴,事母至孝,每日背负其母乞食,凡乞得食物,必拣送味美质良者奉母,粗糙者自食,假设乞得少,即先供母食,自己则忍饥挨饿。其母双足已残..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分,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随从佛陀落发、修持。五年往后,年青的比丘得到佛陀的容许,独自一人脱离僧团,遁隐山林,精进修行。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合理咱..
我们要止息一切的恶法,因为我们过去生当中,有很多的烦恼习气,不好的习气也是有,善的习气也是有。我们面对不好的习气惭愧悔过。菩萨要有一种增上惭愧的心,你要思惟业果..
穷乡僻壤里住着一个愚痴的农民,畜养了一头母牛,就在母牛初步分泌牛乳时,他心中是既欢欣又不安。他不知如何处理这些牛乳,每见到母牛时,就唏嘘感叹。母牛没有乳时,心中..
佛法里有句话: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一个人无论从事任何行业,做学问也好,乃至于事业或修行,都必须化除忌妒心和瞋恚心。问:人发脾气时,是非常不..
很久以前,一位年青的修行者,在前往舍卫城化缘的途中遇见一个美丽的女孩。他忍不住动了爱恋之心,牵挂成疾,成天茶饭不思,卧病在床。同参们都去探望他的病情,看到他魂不..
有一位农民到王舍城旅行,回家后就一贯闷闷不乐的,朋友问他如何了,他也不回答,仅仅常常发呆、叹息,一副若有所思的姿势。一朝一夕,农民居然生病了,并且越来越严重,连..
早年,有一只野狗,生性贪吃,在村庄里处处闲游,寻觅东西吃。有一天,它来到一家染布师傅家,不小心掉到了蓝色的染料缸中。染房主人见了,便把它拖出来扔在地上。野狗便在..
智慧法语:什么是财施?自律不贪财就是财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则财施。——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注释】严持戒律,自我约束,不侵占一切众生的财物,这就是财..
智慧法语:贪欲的危害是你无法想象的又彼诸欲,於习近時,能令无厌、能令无足、能令无满。——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注释】当我们沾染了贪欲的恶习后,内心就会没有厌倦..
智慧法语:心生贪欲就会患得患失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四十二章经》【注释】因为心生贪爱,所以患得患失,所以心生怖畏。若能无欲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