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石法师


释如石(1952年-),俗名陈玉蛟,台湾佛教人士与佛教僧侣。致力于宣扬藏传佛教,曾汉译数本藏语佛教文献,包括入菩萨行论、宗义宝鬘等。曾评论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引发人间佛教定位讨论。

生平

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学,之后投入藏传佛教研究。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暨法光佛研所教师,教授藏语。

印顺思想的讨论

2001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2][3]。对于人间佛教的评判,其中[4]释如石认为印顺等人的人间佛教,只强调人间佛教或阿含圣教的殊胜,不惜曲解、浅化和窄化大乘佛教,特别是传统中国佛教的意涵,专门攻伐其弊短而遮蔽其美长,印顺等人的人间佛教这样不但有欠公允,而且也将造成中国佛教的严重伤害。并认为印顺的见解有六项错误,包括了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为大乘起源与开展的原动力、“五乘”果真是佛法原有的概念吗? 、密乘培养“害他以利己”的人等。

相关的支持收录在《现代大乘起信论如石法师论文集》[5],而反对的文章收录在《世纪新声: 当代台湾佛教的入世与出世之争》[6],包括了释昭慧的《方法学上的恶劣示范—评如石法师“大乘起源与开展之心理动力”》[7],与江灿腾的《关于“后印顺导师学”的批评问题—从陈玉蛟先生的两篇书评谈起》[8]。

翻译与著作

《入菩萨行导论、译注、衍义》, 释如石著 ,高雄市 : 谛听文化, 1997[民86]。 9578818165 (平装 ) 。

《菩提道灯抉微》, 释如石著 ,台北市 : 法鼓文化, 1997[民86]。9578473230 (平装 ) 。

《阿姜查语录之道次第辑要与禅宗会通》, 如石著 。高雄市 : 休休文教基金会, 民95。9572981013 (精装 ) 。

《宗义宝鬘浅释》,贡却亟美汪波著; 释如石译; 释法音释高雄市 : 妙音佛学会, 2008.03。 9789868418806 (平装 ) 。

参考资料

^ 释, 如石, 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香光莊嚴》第66、67期,2001年6月、9月出版。

^ 释, 如石, 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永恆懷念是大乘起源與開展的動力嗎?,《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2001年9月出版。

^ 释, 如石, 「本生譚」的詮釋,《普門學報》第5期,2001年9月出版。

^ 释, 如石, 〈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香光莊嚴》第66、67期,2001年6月、9月出版。

^ 释, 如石, 《現代大乘起信論—如石法師論文集》。南投:南林出版社,2001。

^ 释昭慧, 江灿腾编著, 世紀新聲: 當代臺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臺北市] : 法界, 民91 。957855026X (平裝 )。

^ 释, 昭慧, 方法學上的惡劣示範—評如石法師「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

^ 江, 灿腾, 關於「後印順導師學」的批評問題—從陳玉蛟先生的兩篇書評談起

在大乘佛法当中把修行人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偏重心力的修学。有些人他平常修行不念佛的,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戒定慧来修学,这种情况入道多辛苦,因为你要用你短暂的一生的修学..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练习养成随时摄心的习惯,我们常说的平常用功,其实就是随时随地的摄心。摄心,不是把心紧绷起来,而是把心从外尘境界上收回来。我们的身心世界,以唯..

佛陀时代,教育的导师是谁?是佛陀。佛在说法,佛在建立僧团修梵行,修解脱法。社会和居士都在护持,乃至国王也都在护持,所以说那个时代叫作正法。佛法传到中国来,早期都..

那么假设不幸的是,我们今生的罪业,它在临命终的时候浮现出来,那么怎么知道是罪业起现行呢?这个不善业在得不可爱果报的时候,有一种前相,就是世间上的事情会有征兆,我..

『方便妄语』:就是种种显异方便借鬼神的力量,或借外在的力量,现在人他会制造一些异象。上一次,几年前吧,有一位曾经在藏地学法回来,然后他有点,没有学好我觉得他没学..

真心不堕妄境!就像一面镜子,镜子可以照了整个外境,但是它跟外境没有真实地结合。你看一个男人站在镜子前,它就随顺因缘,显现一个男人的相状出来;当男人走了以后,站了..

讲一位公案。有一位上师,他在外出的途中,救起了一只冻伤的老鼠,这只老鼠饥寒交迫已经昏迷。这个上师把它救回来,给它温暖、给饮食,它又活过来。此后,这个老鼠就跟着上..

问:弟子在医院工作,很忙。请开示:如何定早晚课?大安法师答:作为佛弟子,是应该要有一个早晚课,它是对我们一天的时间的一个组织化。早晚课的详略,可以根据工作的忙闲..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

问:听一些法师说,修行必须要按次第修,要不就是盲修瞎练,应先修人天法,再修解脱道,接着修菩提道。净土法门属于大乘菩提道,我们直接学习,能契入吗?大安法师答:修行..

为什么会有痛苦?是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世间上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是我们自己一种愚痴的心,给自己痛苦。所以爱护自己的自私心,是所有罪业、痛苦的根源。..

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重点有两个:(一)慎勿信汝意这是对内心的调伏。信是随顺,一个修行人对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刚开始不能采取随顺的心态。一般的世间人,他的..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看弥陀是怎么发的愿。设我得佛,就是假设我得佛以后。当然阿弥陀佛发愿那个当下,..

得疾解脱者,《智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弥陀疏钞》此段疏文叙说第四..

菩萨在这个时候,由观照众生的苦来发菩提心。所以菩萨的四弘誓愿,是从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升华出来的。从苦谛,一切众生经受八苦的交煎、无量苦的煎熬,所以要发众生无边誓愿..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

【原文】客曰:常闻律门生弘毗尼,死归净土,究竟与净宗异耶,同耶。答曰:律门虽则重在戒律,略兼持名,究竟同归净土一也。是以律门自古以来,诸大律师,多信净土。何以故..

今天和大家谈一谈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竹石》。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的大意是说:竹子扎根在岩石当中,经历千..

因缘所生法是这样,你越执着它,它对你的限制、伤害就越重。你把它放下以后,你不随物转,即能转物。就因缘所生法,你只有两种情况:你执着它,你就被它所转;你不执着它,..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这样的观察思惟就很重要。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有前生,当然不能从外在的物质去判断,你冷静的观察你内心的变化,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说我..

读诵大乘经典,这是我们净业三福的一个重要的科目。正因为我们通过读诵大乘经典,才能建立正知正见。读诵的过程当中,我想大家都会有种种不同的体会,读一部经典下来也是不..

假设一个人,不发广大心,也不立坚固愿,整天人家共修,他也来共修;打佛七,他也来打佛七,这样子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打佛七最容易看得出来..

有些人念佛的时候说,哎呀,我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不会救拔我?你看--疑惑!因为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你平常还没关系,临终的时候,你念佛的时候心中还存有疑根,那就糟糕..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门的施设。法门平等本无高下,高下是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而有差别。众生的根机既有许多差异,自然修行的方法也分有许多..

寿命长远。这个很重要!时间,是一个修道的基础。你问问那个老参,就知道这个时间很重要。你看我个人的修学,我刚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佛陀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个是一..

我们住在这个山上,看到很多众生的相貌,有时候把佛法的道理看一看,发现佛法讲的真是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山中有很多的鸟,跟我们生命最接近的就是燕子和麻雀。这个麻雀不会..

问:净土法门摄受各类不同根机的众生,果然是很广大的,我不敢再评议了。然而我也曾听有人提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这种说法,我觉得很满意。此后我也看了一些有关净土方面的..

相关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