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僧团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传印慧远是中国汉地早期佛教奠基人之一,他所创建的庐山僧团是汉地教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慧远清净而又超越的僧格是当时庐山僧团精神源泉,为日..

八大人觉经述要学佛者,能深刻理解学佛根本意义,方能感受非学佛不可。有此意念坚持信念,方能走入学佛之路,称之入「佛门」。所以学佛为发心自悟、自觉进而常觉,志求见性..

净空法师:排斥佛法,障碍佛法是恶中的大恶。

问:人天乘(五戒十善)是世间善法,还是佛法?答:修学五戒十善,作为发愿成佛的基础,不取人天之果,人天乘也是佛法;借用《法华经》“会三归一”义,以三乘(种种善巧方便..

问:菩萨会有身病吗?答:普通的菩萨,也会生病。证得初地以上的大菩萨不会生病,但会示现生病,因为众生有病。“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大菩萨转了第六、七识,分..

问:佛门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为什么又说“由信门入”?答: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信、解、行、证。无信有解,佛门外人。有信无解,迷信。有信有解,正信。“大..

佛七开示释本法俗话说:「勤能补拙」。「懈怠」是万病之源,人若是懈怠,甚么病都出来,相信吗?不论是消瘦的人有毛病,肥胖的人也会有毛病。所以不能懈怠,要常精进之意。..

讲经说法的十大意义传印长老阐述: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

随缘度众既然是随缘而度一切众生,就不执着对或错,也没有什么是与非了,是或非已不重要了,我这几年的感受是这样的。所以,就发觉我应该离开人事问题与是非问题,常修清净..

天台宗十问决疑月悟笔者经常遇到研习天台宗之佛门缁素,提出种种有关天台宗的疑惑及不明之处,兹归纳为有代表性的十问,并据天台宗祖师大德的意思,以浅显易懂的言词解答如..

91-1310081512一个人念佛的方式供养大众

何谓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者是释迦牟尼佛(世尊)亲口所宣说的八种法,此法皆是诸佛菩萨大人所「觉」。觉悟此八种方法,「即生心而见佛性,即生界而达佛地」故名「八大人觉」..

去除我执修证菩提常行修持、常做佛事、常修清净行、常修诸善法等等,虽是语句的名称、想法不同,但意义都是相同;所以我们要把回向心扩大,要得大菩提,然首先当应得证法空..

第一觉知原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为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无常无我觉佛法教人返观内照,即是佛性,入法界、..

印光法师悟道年时考(一)简状印光法师,法讳圣量,自署常惭愧僧,1861年出生于陕西省合阳县,俗姓赵。幼攻儒书,21岁出家,22岁受具足戒。行脚参方,博学多闻,勤于劳作苦行..

净空法师:修炼炉火纯青的念佛功夫。

研习天台宗的体会◎月悟一九九九年第十期《法音》发表我的学佛习作《念佛、研教、往生》之后,引起了一定反响,收到了许多读者信众的来函,问我如何研习天台宗?原因是天台..

略释“教观总持”月悟出国清寺,站在丰干桥上,迎面一座由晚近著名书画家王震(一亭)大居士题有“教观总持”四个大字的照壁赫然入目。明末高僧、天台宗第三十一祖藕益大师在..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学佛是一种智慧判断后的结果。

传印法师诗抄于辽源病危濒死纪事甲戍冬月于弥陀寺病魔伴我十阅月,我伴六龙溯辽源,紫鸽连天风火信,青禽逾海沐清烟。去中无去理未喻,非往而往事难全。万里东林炉室梦,悠..

发菩提心修慧植福诸位善德居士们:广明禅寺历年来承蒙教内大德、护法居士及地方人士们的拥护与关爱,得以发扬光大。感谢善信大德们长年支持本寺,让我们对佛法信念更坚定。..

【出家人为何姓释】释是释迦的简称,释迦牟尼佛的姓氏。东晋道安大师首倡:出家人统一姓释。不久,《阿含经》汉译本出现,与之相合;从此,佛教出家人一律以释为姓。《增一..

常做佛事成就佛道五浊恶世众生的习性,喜欢多变化的世情,时常想把感觉、感受换一换,才会觉得有彩色的「视觉」美感;有的喜欢换个口感,也就是「口觉」;有的想把「心觉」..

【“理具一心”与“理一心”】净土宗讲“一心不乱”,有浅有深,含义不同。理具一心,指的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当然也具足一心不乱之德能,但只是理具而已。理一心..

净空法师:有的人为啥经常生病?

庐山慧远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传印一、序论佛教传入中国,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其中有两点常谈论及的原因,特别能显出东晋时代中国佛教的处境与面对的问题:一、东汉末年至东..

祈愿与祝福各位大德、护法居士们新年好!本寺由广钦老和尚开山至今六十年了,真快。时光岁月匆匆的过,转眼间又近岁末年初,我由衷的祈愿祝福新的一年,各位大德、护法居士..

行菩萨道度化众生人的修行开始,要舍恶从善,就是舍弃一切的「恶」,守住一切的「善」,这就是「舍恶从善」。像我们凡夫,还在欲界里面,天、人或人、天都好,都是属于包括..

探索佛教与当代社会、当代生活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弘扬佛教文化,启迪悲智人生。

止、观二法,包含了所有的修法从因上讲止、观,从果上讲定、慧。修止得定,修观发慧。修止,就是将心念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不要动摇。修观,就是观察这个境界乃至所有境界的..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