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
【编者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是孩子智慧生命的父母;而孩子,是血脉的延续,是生命的寄托,是民族的希望。无论老师还是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拥有富足安稳..
一个信众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我:我给你寄五百块钱来好不好?信众:师父,你的钱我不敢要呢!我: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信众..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
问:为什么在境界未稳固之前需要住在寂静地修行?答:如果有幸能住在寂静的圣地,我们通过季节次第性迁变的实例,相续中可以生起强烈的无常观与厌离心。因为与任何人不相联..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
缘是什么呢?在世间学问里边叫做条件,因就是根本原因,有了最根本的原因,还需要合适的条件,这个结果才会出现。我们用农村种粮食来说,种子就叫做因,但是光有种子,它是..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寂静法师。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寂静法师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
一天寂静法师和一位喜欢羡慕和嫉妒别人的大学生通电话。那位大学生不悦地说,别人有的他都想有,可是为什么却得不到呢?寂静法师就说:你能不能给我寄五千块钱来?学生很惊..
问:佛是常住于寂灭法忍的境界之中,当众生有感时,佛就有应,这是自性起用。请问当众生无感之时,佛所住的寂灭境界和阿罗汉的寂静涅槃有何不同?净空法师答:这当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