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一定要开智慧,要不然的话,只诵经,没有办法转烦恼成菩提。只有诵经,就像鹦鹉学讲话一样的。内在的智慧不在诵经,诵经只是增上缘,重要的是转凡成圣,转识成智,转烦..
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
佛陀讲“暇满人身难得”,我们不要以为做人很容易,这辈子过去了,不一定能投胎再做人。看看我们周边的其它生物,海洋生物、陆地上的生物等等这些众生,数量庞大,不可计数..
华严五祖宗密大师在《圆觉经大疏》中说:“以一切种智释圆明。”我们讲的《华严金狮子章》,就是圆明、圆满、满教。贤首国师说:“由圆明而证菩提。”只有圆明才能够被称为..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得文殊菩萨启迪智慧,开根本智,然后奉菩萨意,历五十三参。参学的第一位善知识,就教祂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提到的五十二群伦,每一..
在西藏雪域高原,由于三大先贤法王的无量悲愿以及藏人善根成熟,除盖障菩萨化身为聂赞普到西藏做了第一任国王。西藏第二十八位国王拉妥妥日年赞时期,佛法开始传入西藏。国..
桑耶寺被称为西藏佛寺之祖,它的建立,是外来的佛教战胜当地本教的标志。本教是古代藏族人民崇信的一种名叫“本波”的原始宗教,起源于西藏高原古老的民间自然崇拜。本教认..
你们天天在那里,早晚功课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儒家也讲,你“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你们都想吃好的,不如意的东西就不吃,那怎么行?祖师什..
中阴身有没有生死?真是七天一个生死?(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中阴身有没有生死呢?有生死,七天一个变化,昏过去再醒来。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一般书上讲中阴,很呆板的,..
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化身的札嘎仁波切,是藏地颇有名气的一位大智者,也是格鲁派近代史中着重提倡真修实证的一位杰出上师,尤其是他冲破了“女子出家是一大耻辱”的传统陈见..
为什么要学佛呢好,今天呢我要讲的题目就是——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这个题目,是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知道的重要问题。那么,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呢?信仰佛教..
四圣谛所有的佛法都包含在四圣谛之内:1、苦谛的真理是了知;2、集谛的真理是出离;3、灭谛的真理是证果;4、道谛的真理是依止。四圣谛之一:苦谛“苦谛的真理”是什么..
我人生死之由来斌宗法师讲述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三十日于澹云精舍前言一、生死缘起二、解脱生死的方法结语前言学佛主要在求离苦得乐,生死之苦冠于一切,同时也是为一切苦的根..
谈到死亡的问题,每个人都很忧愁、很恐惧。关于死亡,我们可以分成色身的死亡、心灵的死亡和没有死亡来探讨。色身的生死首先从色身来讲。色身是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
在从前有一位老修行很用功的,用功用得有一点成就了,这个境界就来考验他了,看他定力怎么样。什么境界呢?他每逢一打坐,坐着将要入定的时候,他这个境界就来了,在他头上..
现在讲念佛的方便。念佛就是方便。我念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障碍多,一时清净不了修不成,到极乐世界去,障碍少了,没有什么障难,直至成佛,就是念佛念的。你要相信自己,..
经常会有佛友,在向我们提问的时候,喋喋不休地跟我们提他以往的故事,特别是感情方面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时间听这些倾诉,但往往也要让他们把话说话。过去的事情都发生了..
问:南怀瑾老师说,人刚死时不可以碰他的身体,因为阿赖耶识还没有完全离开,他还有感觉,起码要过一两天。那如果这时候就火化会怎么样?难道还会痛苦吗?网络上有些说,如..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离开我这一念虚妄的妄想,就没有这一切差别境界可得。你经常这样子修行,就能够解脱生死的业力。从唯识学的角度,我..
万缘放下,还是要念佛,念佛最快了,末法时期靠自力有困难。但很多人认为念佛就好,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要开智慧,经教要通达。虽然念佛,但平常割舍不下,什么事情都很执着..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佛在世时,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有一个宝贝儿子,突然得病死去,于是母亲茶饭不思,难过至极,于是抱着她死去的儿子到处求人,谁能救活她的儿子。她漫无目的的走啊走啊,总..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观无量寿佛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
现在坊间的书坊,充斥着许许多多有关谋略学和古代策略家相关的着作,到处可见,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代表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繁的社会聚落,竞争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有一首禅诗:「风来疏竹,风过而不留声;雁过寒潭,雁逝而潭不留影。」不管是修行人还是一般的世间人,经常会为了生活上琐事而感觉烦扰不已,也希望把心中的烦恼淨除。对修..
有人发了信息问我:“要我知足常乐,我乐不起来怎么办啊?”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道?修道第一个就是要训练出内心的快乐。如果别人给我们快乐永远不究竟,自己内心产生的快乐,..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柯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我们讲道,它有世间之道与出世间之道之分:一、世间之道(一)、世间之道最有代表的就是孔孟之道;我们今天研读上下篇的《论语》,到底《论语》讲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