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师妙法莲花经

止观的关系与重要性佛教的修行重点,不外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自净其意」,是各种修行方法的目标,如:念佛要一心不乱,律宗重视三业清净..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因缘观中,亦有三种善根发相:三世十二因缘、果报十二因缘、一念十二因缘的善根发相。(一)三世十因缘善根发相:在欲界、未到地定静定心中,忽然觉俉心..

如何对治身心的障碍初学禅坐的过程,身心会产生一些障碍,让自己退而却步。以下列举几项问题与对治方法,提供为参考。一、疼痛身体有些疼痛,是从禅坐的坐姿而来的;譬如你..

众生烦恼的根源人生的烦恼何其多?事业的成败也是烦恼,身体上的疾病也是烦恼,人群的人际关系也是烦恼,老年人的生活也是烦恼,面对外境名、色、财、食、睡的不如意也是烦..

习禅的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修学止观的人,必须具备基本条件,才能安心修道。所谓的「具五缘」是:一、持戒清净:一般人只知爱慕禅定功德,却不知道修禅定要从持戒学起。身心..

内善根发相时的根本定修学禅定的人,善于修止观的缘故,端身正坐,使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就会慢慢进入定中,而引发欲界定及未到地定。因有此根本定故,随所修观法,起诸内..

内善根发相内善根发相,即修习各种禅法的人,所开发证得的善根之相。本来禅定法门无量,所开发的内善根发相,也是无量相。就欲界、未到地定而言,内善根发相可通各种禅定三..

了知实相的正观《小止观》的「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提出修观有两种方法:一为对治观法,二为正观。正观者,是观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没有定相,并且是因缘假合所生,没有自..

内善根发相时的十六触十六触,是身心由粗转细的自调过程中,出现的感觉现象。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只要身心专注寂净,生活简单,在入初禅前,一定会出现的自调变化。行人..

习禅的人如何调心?修行人的毛病,不外乎昏沈、散乱两种障碍;所以,坐禅时不是昏沉欲睡就是心神散乱。入定调心,基本上要注意两个要点:一、调伏妄想、杂念,使心能收摄专..

什么是止?什么是观?所谓「止」是使心专注一处,也称「专注力」;就是将心念专注于一个定点上,只要意志坚定,必有达成的一天。如:修四念处、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

对治瞋恚的慈悲观慈悲观是对治多瞋众生的观法。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恚如毒火,能破坏一切善法功德,损人不利己,是堕三恶道的根由,只有柔和清凉的慈悲,能..

正修止观的基本心态虽然修持止观可以透过禅定力来开发智慧,乃至证得涅槃;但修持止观,也是一条漫长旅途,并且是没有时间表的。甚至在旅途中走走停停,有时前进、有时后退..

对治愚痴的因缘观虽然《小止观》并没有提到因缘观,但在五停心观中,对治愚痴、启发智能,要修因缘观,故在此也一并介绍。因缘观,就是要知道一切事情,都是因缘和合所生,..

对治贪欲的不净观《止观》提到的对治观,是对治贪欲、瞋恚、着我、多寻伺等病,而列举不净观、慈心观、界分别观、数息观的法门。今先介绍「不净观」。不净观即是观身不净,..

三、慈心观善根发相:慈心观善根发相可以区分为:(一)众生缘慈发相:于欲界、未到地定的静定心中,忽然发动宿世善根,起慈悲愍念众生的心,先见亲人得乐之相,而发定境,心..

习禅时如何调呼吸?呼吸虽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功能,但平时我们却很少察觉它的存在。良好的呼吸方法,对健康是有帮助的。所以打坐的过程,先调身、次调息、最后调心。调息时,..

五欲与习禅的关系《小止观》提到「色声香味触」的五欲,会诱惑一切凡夫,产生爱着。修止观的人,必须摈除这些不好的欲望,才能成就禅定,开发智慧。色欲者,指:男女的形貌..

对治我执的界分别观界分别观,又称界差别观。界,是差别界限、类别的分际。一切现象乃至观念,都有其名、相、体、用,也均有它的界限、范围,故称为界。界分别观是观想构成..

了知实相的「体真止」「体」是体会,「真」是真如。静坐的人细细体会心中所念的一切事事物物,全是虚妄,明白其中道理,心无执着、没有妄想颠倒,自然止息散乱的心念,就叫..

习禅的人应该如何调身?吾人的身心,在日常生活中,是会互相影响的。初学禅修的人,必须藉由身体的调和来帮助修定。而调身可以分为:坐前的调身、坐中的调身及下座的调身。..

习禅的人如何调和食、眠修习止观的重点是要修心,使身、心合适,则易生禅定。要调和身心,必须善调五事。五事中饮食与睡眠,在未修禅观时及日常生活中,就必须调节。身、心..

对治散乱心的数息观数息观,梵语为「安那般那」,指出入息的意思,念出入息即是数息观。佛教修禅定方法中,不论大、小乘佛教,都视为最基础、最普遍、最好的入门训练。数息..

习禅时必须具备的方便行?做事必须先有愿望、志向,才会朝方向、目标去执行。学习禅坐的人,也必须具备学习的欲望及动力,驱使你在禅修上下功夫。《小止观》提到要修学止观..

修止观时的外善根发相修习禅定中,由此止观的应用得法,能让身心调和;因身心的调和,随所专注的所缘境不同,就会产生一些身心的变化,行人必须善加捡别,方能在禅定中有所..

学佛的榜样—仁山法师

净空法师:淨土宗不談無相不談離念

净空法师:空中建房屋誰能做得到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