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师星云大师

卡特仁波切来这儿与咱们结法缘,他说了一句话:要用生命和时刻尽力修道。其时听到这句话时,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人生是如此时刻短,生命是如此危脆,而咱们却把有限的生..

那菩提心怎么发得出来呢?不是凭空就能发出来的。菩提心是包含着无我的智慧呀,般若的智慧呀,包含着同体的大慈悲心啊,包括我们做慈善事业讲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闻持,就是前面的..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如果我们要走上既坚固又圆满的菩提道,所谓的真修,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闻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跟小乘和人天乘是不一..

四祖道信大师,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县),生而超异,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宛如宿习。道信禅师七岁出家。其剃度师戒行不清净,道信禅师曾多次劝..

问:许多居士平时都很精进,但到临命终时,家人如果不能如法安排后事,遇到什么情况无法预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样无障碍?最后一念不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大安法..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也是很多信众提出的中阴身问题。昨天还有一个信众:临命终时看到各种明光,这个明光那个明光,我要跟哪个光汇合呢?那变成了中阴身阶段就麻烦了。所以..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闻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故令回小向大,发意往生。此文句为教起所因第四科:教化引导二乘(声闻乘与辟支..

《印光法师文钞》:念佛之人,有必要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防备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抉择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注:念佛之人,有..

《佛光菜根谭》:正人不责人所不及,正人不强者所不能,正人不苦人所欠好,正人不计人所不方便。真正人辞富不辞苦,真正人庆道不庆贫,真正人知义不知利,真正人成人不成己..

我们怎么改变我们既有的思想?第一个,我们先修空观,先用否定的思考模式来面对你的想法。它不是这样,它也不是那样,后面会讲,离一切相,用空观来破除我们心中的妄相。我..

禅修最重要的前行就是忏罪集资。忏罪也可以说是净障,净除障碍。在佛陀时代,很多修行人见到佛陀,当时就证入圣果;或者通过其他人听到佛陀所说的法,当时就证入圣果。比如..

问:如今想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修什么行,种什么因,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此外,凡夫俗人都有夫妻子女,没有断除淫欲,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答:如果想决定求生西方..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佛陀说,我们众生本具的妙觉这个妙觉,蕅益大师解释是寂而常照,强调的是如如智,众生本具的如如智。..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我成佛的时候,我国土中往生的天人都能照知一切众生心中所念,最低限度也能了知百千..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我成佛的时候,我刹土的天人都能得到神足通,于一念顷,最低限度都能够超过百千亿..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

《佛光菜根谭》:四大五蕴的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的无常进程,谁能清除?无病之道无他,只需证悟法身;无常之理好解,只需去妄归真。注:星云大师,当代高僧,1967..

编者按:在佛教造像中,佛陀身高老是异于常人,比菩萨、罗汉高出一大截,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世尊,详细身高如何?可有有关记载?《金刚经》中则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编者按:佛教以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能够成佛。《华严经》云:悉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愿望顽固不能证得。但是人世众生为何烦恼如此很多?为何不断轮回六道?如何..

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所误,袈裟下失却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时流,而寤寐永叹也。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行最怕两件事,还不怕你修行的行力不够,..

我们佛教在止观当中的修学,因为修行人因地发心的不同,大致上我们有二种的差别:一种是以出离心为根本的小乘止观,第二种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的大乘止观。小乘的止观,因为它..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述五浊佛子释法宣浅译天如老人,正当安然静默于卧云之室,有客人推开门扉而入者,乃是禅上人也,于是请他入坐。端坐良久之后,夕阳已经落在窗户之外,香炉..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要把握两个很重要的原则:第一个就是它修学的方法,第二个就是它修学的目标。那么,首楞严王的修学方法是什么呢?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称性..

这个「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遍计执」它也是有一种差别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呢?我们前面讲到「遍计执」,有能遍计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还有所遍计的这一切因缘果报的..

编者按:不少人每天都在念佛,不可谓不精进,却看不到多少作用。烦恼一来,佛号就再也提不起。为何这颗心依然被烦恼所转?为何这声佛号不能对治妄想?为何往生极乐的希望仍..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