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贫穷布施难。然而,佛陀告诉我们不用财物也能布施,佛教说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只要存心至诚,有布施之心,乞丐也是可以布施的。台湾灵岩山寺的妙莲..
编者按:有人认为,世间哪来的因果?好人命不长,坏人乐逍遥的事比比皆是。有时候表面上看是做好事没好报,做坏事反而好处多多,可实际上这里面都是有缘由和因果的。一代高..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问:《影尘回忆录》中提到,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请问这句话的含义?梦老老和尚答:谛闲老法师害病的时候,那是很痛的,痛得人都会呻吟!老法师就唉呀!..
不是说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干的事情干好,就是学一个木工、瓦工也不容易呀!我们是出家人,是修行人,别说是了生死了,就是禅堂里这些事情,都学会了也不容易,学会..
问:现在助念成风,我以前的莲友都搞助念去了。答:平时信心没确立,临命终就抓救命稻草。如果你信心确立了,又怎么会怕死后呢?抓稻草有什么用?助念的人自己都没往生,怎..
问:法灭时,众生没有闻法的机缘,但他们看到空中的六字名号就能往生,是不是法更殊胜了?答:但有群生即有法。那时的众生恶业全部彰显,没有闻法机缘,但是佛的威神力也在..
问:我觉得念佛要从心底里念出来才好,为什么也不容易做到呢?常敏法师:我们觉得难,是因为念佛念得少。就像母子失散太久,孩子再见到母亲会有生疏的感觉。我们念佛也是这..
问:我想了脱自己的生死大事,读哪部经书比较好?答:我们应该听从释迦牟尼佛的劝导。万年佛法灭,释尊特将此《佛说无量寿经》永久留存下来。遇到此经,信此教法者,都能随..
想得一个见地,想得一个功夫,这都不是想出来的,想也是妄想,你想得一个什么都是妄想。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功夫用好,这就是得好处,得利益的根源!要把自己的所爱、所贪都放..
问:陈晓旭没有往生,是不是信愿行不够?答:往生的信心是阿弥陀佛给予我们的。阿弥陀佛给予我们无上功德名号,我们领纳弥陀的恩德,往生就这样确定下来了。如果老在自身这..
你要经常思惟,现在我们生存的现实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世界都是苦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苦的,而且在这里头忍受苦。为什么我们要忍受呢?这叫业不由己,不想忍受也不行啊!在..
说一个故事你们听,我听虚老和尚他自己讲,他在安徽黄山,他想到南京毗卢寺挂单去,吃了早饭起单走,背起他那一点烂东西,一个蒲团,一个方便铲,就走了,自己感觉天不早了..
现在你所能做的,就是要能跟三宝结合起来。还有,大家学的都是大乘究竟了义法,了义法就是要明心见性,晓得一切诸法都是唯心所造的,那么先把你的心修好了。修心就要注意到..
我们在学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前,需要大家发心,发什么心呢?发一个忏悔心。我听到很多人说:我虽然对于别的事不了解,可是对自己我还不了解吗?我说:我虽然出家六十..
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什么呢?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极乐世界!也不要说我来生怎么怎么了,也不要说有什么福报了,也不要说我有什么要求,什么要求也没有,就是生极乐世界!..
修行要在实行,不是口说就能起作用的。此事无形无相,佛在《楞严经》上说的见、得、了、证,指亲见、亲得、亲了、亲证,是无相实相,不能开口,开口即错,动念即乖。用心参..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还冷。古人说:不到开悟不住山,不破本参不闭关。像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到深山里边怎么能行呢?你就说你有那个道心,你..
特别要注意临命终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愿非常重要,那个时候的思想非常重要,那个时候是不是还能念佛、念法、念僧,那是非常地重要!那叫最后关头,也是我们一生总结时候算个..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教我们不要执著。但是我们的心啊,非要执著不可。哎,特别怪!例如说,有几个问题,大家请我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对于社会上这一切境风,音声色相,男女饮食,你没有染,没有爱,没有嗔,这就是出世法,话头看的纯熟,外边的音声不动心不动念,内不起贪嗔痴,这就是一个大修行人,就..
《僧祇律》记载这段迦叶尊者在佛陀圆寂之后,对比丘们所说的话。佛陀圆寂之后,有些弟子们,就忙著造塔、供养舍利。迦叶尊者就召集大众僧,告诉比丘,造塔、供养舍利,不是..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德相是什么呢?就是无量功德之相,永远如是,常无断绝;随众生的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
人家管我们,不论好坏我们都接受,拿他的坏处来回光返照,不被他转走,忍下来,自己六根中会分析出事情的真相,慢慢智慧就会开。别人和他结恶缘,我们不要受人家影响,也和..
昔者有一学人参南泉老人,问: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道。我们日常穿衣吃饭,出作入息,无不在道中行。只因我们随处缚着,不识自心是佛。昔日大梅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
我当年在云居山,山底下有位姓徐的,五十几岁,他就租云居山上的田种。五七年五月,到山上来找性福和尚,要三根竹子,家里编家具、编篮子之类的。五几年云居山的毛竹好大一..
探索佛教与当代社会、当代生活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弘扬佛教文化,启迪悲智人生。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