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光老和尚妙安法师

问:顶礼法师,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印祖在开示中反复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可是又有人说:我们念佛就是发大菩提心,无需头上安头再去发什么菩提心。所以教内很多人说学净..

我们初发心的人,再重要的就是一个信字。这个信字如果建立不起来的话,最高的佛法,最高的善知识,也救不了你。所以《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个..

不是你念佛就表示你修净土宗,修净土宗跟念佛,没有直接的关系,你心中没有信愿,没有对名号产生强烈的信心,没有往生的愿力,你只就是念佛而已!我遇到一位其他宗教的道友..

那么在信愿执持名号当中,有散心念,有定心念。我们就是散乱的心称念佛名,这样的福德善根都是不可称量的。前面蕅益大师解释那个阿鞞跋致,四种不退,四种不退里面,谈到一..

病来哪得心无苦,梦里焉知身在床进一步用生病来看,病来哪得心无苦。谈这个过量境界的,在宗门下常常有些人会出现这个问题。比如现在大家很能念的那个偈颂:春有百花秋有月..

《法华经》有一句话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就是说,做为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他的智慧看到一切法常,就是心性;他又能够知道无性,又看到缘起..

什么样的人才能往生呢?在净土法门如何去认知多善根多福德呢?好,蕅益大师在这里非常精辟地告诉我们: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你在念的时候是用信愿..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

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

在《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个事,他说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他学佛不是很深入,可能只是建立在信仰的状态,没有达到一种真信。这年轻人他的母亲往生很多年,突然间有一天..

法华经的思想,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要修空,那要空掉什么?我们凡夫没有修法华经之前叫做根、尘、识。就是我们的思想活动是怎么来的呢?第一个我们的果报体。你可能..

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福德,在你回向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回向。回向得愈大,功德辗转增胜不是那个物质多少,这是一般的物质供养。我们念经的..

妙莲老和尚(1922-2008.6.25),祖籍安徽省巢县,九岁出家,二十岁(1941年)时至南京大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受戒之后于印光祖师的道场苏州灵岩山寺参学,1949年,法师前..

为什么净土法门,往生一法是这样的圆顿超越,胜异方便?他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念不退。念不退当中就能够圆超九法界的那种分别执著。就能在念不退当中,不需要经过这种通途佛法..

我们一般的因果的修证是向外,从因缘所生法去修因证果,这个是远路。而《法华经》不是,注意啊!法华经说一个人改变因果的捷径是从内心改变!你只要能够启动佛法界的如是相..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阿弥陀佛名号在前面这个依正二报里面,谈正报就介绍阿弥陀佛的内在的功德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以这两个核心的无量的功德来摄受阿弥陀佛一切的功德。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

这个净法的熏习,它的体性是无漏的,所以它跟阿赖耶识是不同的,它有趋向于法身跟解脱身的功德。如果是大乘,是万德庄严的法身;如果是小乘,是偏空涅槃的解脱身。这种善根..

一个人面临死亡的时候,他两种情况会出现:第一种情况,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不善,或他令忆。那么这个自然就是说,这个业是他自己忆念出来的,可能是善业或者不善业。一般来..

出家真正要放下,然后要老老实实,坚持过着佛门这种清淡的生活。每天定一些功课,自己能够完成,不要定太多。然后一直坚持,不要忘记。无论出差出门也好,你都能够把它完成..

智者大师云【隔真妄,破九界,显佛界,为缘修。】智者大师把修行分成两块:一个叫缘修。就是你如果不走《法华经》,那只能在因缘所生法,就是根尘识的因缘去修,那么这样就..

尽说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应尽说,也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持这个观点,说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是小乘法。得出这个观念的人大概是他认为:一个大乘的菩萨行人应该要在娑婆世界生..

佛临涅槃时,阿难请问佛:佛在世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何为师?佛灭度后我等弟子怎么行呢?那么佛说:佛灭度后,依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与我在世无异。其实佛已经告诉我们..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印光法师《示华权师病中法语》这篇文稿大概是分三个部分展开的。第一大段就是开..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师,是济川赵氏之子。开始在泰山灵岩寺披剃出家,由于传闻清凉山的各种佳境,所以带了简略的行囊钵杖,往清凉山一游,就在五台山南台的北边,辟了一座小小..

二零零八年元旦一过,俺为僧现已十三年,十三年不是一个长的数字,却也不是一个短的概念。特别为僧日久,感慨越加丰厚,而语话却越来越寡淡了。俺的出家僧涯有点迥异于通常..

既出家,不管你在哪里常住,请记住以下黄金定律:第一则:常住不养闲人,僧团不养懒人。即出家,要学会适应环境,不是让环境适应你,学会随众,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修行,佛..

佛门今天日况愈下,真修真学者乏人。真修则不能息心,真学则不能专志。营事则畏烦,劳作则怕累。弘法则无能,接俗则同俗俯仰。居丛林不适应规矩,单住又嫌寂寞难耐,住小庙..

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些什么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弃了王位,就做一个出家的沙门,他的法号叫作法藏。在古时候,出家的名号跟在家名号是一样的,他在家叫法藏,出家也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