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是哪五戒


wǔ jiè 五戒,是宗教中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

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为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佛教的戒,虽因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条,称为五戒。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因为这五戒是“贪”“嗔”“疑”三种心理行为,藉身体四肢及口舌行为所作的具体表现,故其虽为在家戒,实际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

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没有完美的人格作基础,便无从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

佛教中的五戒指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1)不杀生戒:大乘佛教以慈悲心为主体,慈悲就是有恻隐众生之心,不忍伤害一切众生,我们学佛法应该与上师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

(2)不偷盗戒: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代价,才是正当的。要是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

(3)不邪淫戒: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涉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4)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5)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扩展资料:

不仅仅佛教有五戒,道教也有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

(1)不杀生:古圣云:"天有好生之德",禽兽,昆虫,草木,非万物至灵,但有上天赐予的生命,与人一样具备"好生恶死"本能,临死之时,一样有求生的目光,一样会发出渴望的声音,甚至落下伤心的眼泪,为最后的生命而挣扎。此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杀生:口出恶语。

(2)不荤酒:适量饮酒,有调气血、身心等养生功效,但长期嗜酒,会使人失去理智,口出恶语,身行恶事,遂至形骸颠倒,礼法丧失,甚至致病构祸。因嗜酒而给自身、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3)不妄语:人生在世,每天都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谈话,与人交谈应当诚恳,说真实话,不可谎言欺人,谎言欺人便是欺己。与人交谈更不能指鹿为马,不知说知,见说未见。

(4)不偷盗:偷盗是索取不属于自己的钱物。骗、诈、抢劫,以及赌博、贪污等等,无不在偷盗之列。

(5)不淫邪:邪淫就是夫妻以外的淫行。

问: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答: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

戒为菩提之本【经典原文】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佛遗教经》【经文解释】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

五戒是一切种类戒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受三皈五戒,就可称为优婆塞、优婆夷,翻译成中文叫近事男、近事女,就是堪能亲近三宝,承事供养,种植福田的男居士、女居士。那么,五..

问:学佛以后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成刚法师答:我们皈依三宝了,成为佛门弟子了,那么就应该用佛法规范净化我们的身心。因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是我们众生最粗重..

很多人很害怕受戒,认为我学佛可以,信佛可以,但是你叫我受戒我很害怕,我觉得我做不到。其实这样的想法很愚痴,你知道吗?戒律不是束缚,戒律反而是自由,怎么说呢?你看..

生活中,有些人健康出了问题,就会到医院治病或者购买治病的药和营养补品,但是健康情况没好转,一直恶化;有些人找对象,花了很长时间相亲了多次,但是都没找到合适的伴侣..

首先,恭喜大家受戒回来,成为一个如实的出家人。受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身份代表,至少要受过沙弥戒或者式叉摩那戒,出家没有受戒,严格来讲不算是出家人。然而我们是专修..

很多人很害怕受戒,认为我学佛可以,信佛可以,但是你叫我受戒我很害怕,我觉得我做不到。其实这样的想法很愚痴,你知道吗?戒律不是束缚,戒律反而是自由,怎么说呢?你看我..

佛经戒律不是用来看别人过失的武器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某日地点承天禅寺年龄:八十八岁事由:老和尚在客堂对某某师开示。“看经要能解意,解意要能并行,只有能自观自行才..

“看经要能解意,解意要能并行,只有能自观自行才是在利用经,才名为转经,否则便是被经转。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评他人,侦察他人有无做到,心生分别,徒..

戒烟许多人不知道烟的由来,认为佛陀的五戒中没有烟戒,所以抽烟应该没什么关系。其实吸烟的危害不差于杀、盗、淫诸罪。在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时,有个诽谤佛法僧三宝、破戒的..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

所以我现在问各位,你答能持!代表你守这一条戒了,命运就改变了,就会长寿,不容易生病,不会短寿。好,第一条,各位,这一辈子不杀生的戒律能不能持?你要喊:能持,你才..

认识戒律的重要地位原始佛教僧团不设立权威的崇拜,也无行政上的领袖,即使至高如佛陀,与弟子也只是一种师生关系,平等生活,并自称我在僧数,是僧团的一份子。佛陀对弟子..

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的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

末法时期持戒的障缘极多,知见是最主要的问题,以下重点谈一谈现代人在戒律方面常常犯的一些邪见。一者,易位用法:善法各有位别,不同角度,善法不同,若错位而用,则成恶..

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

问:为什么佛教徒都需持守戒律,其利益何在?索达吉堪布答: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必须要有一个戒律的所依。戒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住..

问:为什么佛教徒都需持守戒律,其利益何在?索达吉堪布: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必须要有一个戒律的所依。戒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住,..

核心提示:广化律师(1924~1996年)字振教,号惭僧,江西省南康县人。广老一生致力于僧伽教育,培育僧材遍于台湾。生平著重于戒学之弘传,著有《戒学浅谈》、《沙弥律仪讲..

温州妙果寺举行三皈依、五戒法会迎请住持达照法师主法大众合掌恭请达照法师传授三皈依达照法师拈香礼佛达照法师为皈依三宝的佛弟子们开示三宝弟子们认真聆听法师开示迎请十..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这五条规范我们称之为五戒。第一条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第三条不邪淫;第四条不妄语;第五条不饮酒。这五条是释迦牟尼佛..

往年传戒照片江西省九江县(庐山南麓)无量寿寺将于12月26日上午八时传授在家三皈五戒菩萨戒,届时无量寿寺住持上常下福法师将为得戒和尚,礼请东林寺上常下证法师为羯磨阿..

变性前的PhajaranatNobantao。变性后的MimiTao。中新网12月18日电据外媒报道,作为泰国国内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当红模特MimiTao,经常走红毯,出现在各种T台秀上,身着性感..

由戒律转化的四种文化诉求你们很多是学法律的,我认为,佛教里讲的十善——身体上不杀、不盗、不淫,语言上不说妄语、恶语、绮语、离间语,心里不贪、不嗔、不起邪见,就是..

学佛修行有戒、定、慧三无漏学。第一是持守戒律,防非止恶,无戒则无以生定。第二是修习禅定,六根虽涉境,但心不随转,无定则无以生慧。所以第三是增长智慧,去除疑惑,以..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法律之罪与佛教戒律判罪的关系颇为深刻,两者从多方面产生相互影响。比如,古代刑法原心定罪的观念,与以心态为判罪标准的佛教戒律判罪有着相似的理念。..

戒律不是无谓的束缚,而是来自佛陀的保护我们往往痛恨着一个东西,因为它禁止那些我们所痛恨的现象;我们痛恨佛教中的戒律,因为它禁止那些我们所痛恨的恶行;我们痛恨的是..

戒律不是无谓的束缚,而是来自佛陀的保护我们往往痛恨着一个东西,因为它禁止那些我们所痛恨的现象;我们痛恨佛教中的戒律,因为它禁止那些我们所痛恨的恶行;我们痛恨的是..

伟大的佛陀在殊胜难得的宝贵佛经中,教我们要学会约束自己。比如我们说皈依,很多人就嫌麻烦,觉得自己心中有佛就好了,不必要搞个仪式,形式不重要。但是凡夫俗子哪里容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