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拜访弘一法师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就是指上文,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指上文来说的,指这一句经文来说的。不住于相,就是对..

那有人也许看到这个经文就问了,他一辈子造了这么大的罪业,为什么临终十声念佛就能往生呢?那佛经不是说重业先牵吗?那一辈子的恶业为什么不把他牵到地狱道里面去?十声念..

早晚课是出家人在寺院里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我觉得,对出家人的生活来说,早晚课是必要的,必须的。在家学佛的人也可以有自已的早晚课,而且早晚课的时间、内容、方式..

我们前面讲到欲界诸天,他们共同的修学是十善业,包括身业、口业的行为,也包括意业的调伏。所以身为一个天人,他应该是一个某种宗教的修行者,他已经不是一般的在那个地方..

凡夫的心总是心猿意马,漂浮不定,好比躁动的猿猴一样上窜下跳,流荡散乱;又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四处奔腾,难以驾驭。正是因为凡夫的心始终在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向外攀缘,..

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仅名现相..

在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一共五类。长于诵经的为经师,长于持律的为律师,长于论义的为论师,长于说法的为法师。长于修禅的为禅..

以下的观心无常跟观法无我,偏重在调伏我见的颠倒。就是我们明了分别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是没有一个常一主宰性的,叫观心无常。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

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就是你能够依《观经》来无论修观佛三昧还是念佛三昧,就能消除业障,法尔自然地生到阿弥陀佛的面前。再就是能够行这个念佛三昧者,现身就能见阿弥..

问:师父好,我的困惑是,都说只要一心不乱专念阿弥陀佛佛号,发清净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但是发现念佛堂的多是退休的长者,几乎不见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想想也是,会有多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