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释品题:这一品记述六祖大师为来山听法的土庶,说自性五分法身,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戒,以及自性一体三身等法,都是在忏摩时的仪式。所以“人非..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道。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计《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
般若品第二第二章是讲说有关般若的真谛。般若是梵语,称为智慧,体就是实相,不论在什么环境因缘,都以实相智慧来观照一切诸法整理,就能勘破虚伪,还我本来面目。也就是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
机缘品第七释品题:这一品是记述六祖大师得法以后,在曹溪宏化时,诸方学者前来请教。所有师资默契得法的大好机缘,也就是大师座下能听闻佛法,修证明悟见性,这种机缘是特..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冤亲债主之说否定了因果规律当今在信佛的人群中流行最普遍的一种观念是冤亲债主之说。这种理念已成为信仰者往生净土和实际生活修行的精神支柱。‘冤亲债主’的思想是把世间..
“今与汝等授无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从前所有恶业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性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依般..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驶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听..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般波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六祖大师..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
从我们学习的角度,听闻佛法很重要,思慧也是很重要!诸位!你不可以说上课来听课,然后你回去以后就继续打妄想,不可以这样子,当然你打妄想我们可以理解。你一天拨出三十..
问:真实无伪的慈悲心如何生起?因为什么而生起?大安法师答: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
我们在学习印祖文钞的时候,遇到一个词mdash;mdash;死期败烈。在《与康泽师书》中,印祖是这么说的:然佛既不以摄受诳人,光必以死期败烈,哀求加被。这话什么意思呢?印祖..
问:念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名号有什么区别?大安法师答:念地藏菩萨名号功德,大家可看看《地藏菩萨本愿经》。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功德,看一下《普门品》,念阿..
这是难信法,于难信法要生决定信。《无量寿经》特别讲到,你得人身难,闻大乘佛法难,但是你如果,那固然很难,但是你能闻到这部《无量寿经》,闻到之后还能生起信心、好乐..
问:家里有佛像也有经书,但家里的书房直接挨着卫生间,这样是不是对佛像以及经书不恭敬?宏海法师答:我们现代人的福报就只有住楼房,单元房,那上上下下每家每户都有厕所..
疾病由来是药方,深知生死是无常。重刑受过悲牢狱,剧苦尝来厌革囊。念念弥陀休背觉,心心极乐愿还乡。何时得受清虚体,寿极河沙不可量。(病)mdash;mdash;省庵大师《劝修..
问:念佛到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大安法师答:一心不乱是从功夫上去说的,一般分为事相上的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降伏烦恼,得到禅定,但是他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