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以不杀第一。是知圣人之心。以慈为本。经云。孝名为戒。斯则戒以孝为本。以一切众生。有知觉者。皆有佛性。若杀生。则..
成都大慈寺是玄奘大师研究佛经之地,距今1600年历史,值得一去!
每天徒步,我只为好玩,不为锻炼。朋友聚会,我只为高兴,不为吃饭。旅行、摄影,我只为见识,不为作品。唱歌、跳舞,我只为愉悦,不为出彩。吃饭、睡觉,我只为活着,不为..
越有本事的人越没脾气。素质、修为、涵养、学识,综合起来会提升一个人的境界,却不会助长他的脾气。2.世界上最美妙的一件事是,当你拥抱一个你爱的人,他竟然把你抱得更紧..
南怀瑾:《大学》教我们怎么做一个人
读书多的人并不一定有文化,见识广的人也不一定有文化,一个人有文化,那这个人一定有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01...
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远离两种人:遇到好事就伸手的人,碰到难处就躲闪的人。挂念两种人:相濡以沫的爱人,肝胆相照的朋..
净土宗在整个大乘八宗中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种佛力加被的法门;要按照密宗的说法,它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身为本尊相应的法门,修行的特点,简单说,就是要你一心归命极乐..
阿难问佛,其病如何得治,世尊答言,有十二种药,可令此病得痊:1慈悲喜舍是药。2、谦让作小是药。3、赞叹大乘是药。4、有恶能改是药。5、有过能悔是药。6、毁骂不动是药。..
要想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和素质,不是看ta高兴的时候如何待人处事,而是要看他生气的时候会怎么样对待别人。生气时,最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本性,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人品。..
问:善导大师“教念弥陀专复专”,是不是不能念别的佛菩萨名号?常敏法师:这是善导大师慈悲,殷勤劝告我们,众生往生净土是依靠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
利益的冲突就像一块试金石,往往能映射出人品的真实形态。谁都有私心,谁都渴望得到最大利益,这是人之常情。但在利益面前还能不红脸、不红眼,保持做人的品德,维护道德的..
我超度婴灵的亲身经历-说说自己超度有哪些个人的经历众位缘主,大家好。今日与大家说一个很多人都问到过的一个问题:引产后是否会形成婴灵?许多缘主会有这个疑惑,既不是..
人们常说:自助者天助。一个人只要相信并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强,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世界上真正能拯救和帮助自己的人只有自己。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
你永远不知道在别人嘴中的你会有多少版本,也不会知道别人为了维护自己而说过什么去诋毁你,更无法阻止那些不切实际的闲话。而你能做的就是置之不理,更没必要去解释澄清,..
古语有云:人心隔肚皮。人心最是难测,但是总有方法看清。看TA在利益面前时的抉择人性的本能告诉我们,人都是趋利性的。利益冲突正是一块试金石,往往能映射出人品的真实形..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而恒同;乃始觉之随人用也,虽同而恒异。是故背尘合觉,便名始觉;背觉合尘,便号无明。无明无体,即以始觉为体;始觉..
超度婴灵超度之时,父母是否需要当面在场。首先,师傅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超度婴灵之时,如果能在当面,自然是好的。因为可以参与其中,感受超度现场的磁场。其次,即便是..
问:看一个人信心有没有落实,就是看他言行是否一致吗?常敏法师答:对,就是看他是否机法相应了。有些人执着于法,有些人执着于机。执着机的人,总想在自身这边找信愿行。..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不期超而自超。习气除,佛法不求透而自透。金以炼而精,镜以磨而净也。今之学者,吾惑焉,任卤莽之质而不知革,益骛外..
人的一生至少要用宽容心原谅三个人。1你必须原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完美,人都有犯错和所不能及的事,也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可。当你长久沉..
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
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难销陨,何时得成妙观等语。足知求道之切。然依鄙见,即此厌尘情、忻妙观,正坐学道内障,且避喧求静处,世未有其方。..
学佛者首须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生起皈依信崇之正信。故其第一步,须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在中国旧俗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其实佛与神迥不相同!在寻..
贵校四语,尽性学佛,尽伦学孔,道学为体,科学为用,实为学道不易之宗旨。自儒者以词章为事,遂将学道之法,变作学艺,曷胜痛惜。而今之新学,多皆捨本逐末,能如贵校之宗..
许多人都有一个毛病,很喜欢对别人下结论,就是评价某人怎么样,是好是坏。这都是不好的习气。人就容易犯毛病,喜欢评论别人。古人讲要盖棺定论,就是说死了,棺材盖上了,..
慧远大师一生充满着很多感应的故事。比如我们有个出木池,慧远大师一来就感得山神给他托梦,告诉他:你不要离开庐山,就在这里建寺院很好。你不要担心建寺院的木材,我来帮..
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