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戒,虽因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条,称为五戒。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

听闻对方吃素,人们通常都会忍不住问一句:“鸡蛋算不算素菜?”现在有很多好吃素的人都会认为,蛋鸡所产的蛋,因为没有受精,不能孵出小鸡,所以也算是“素食”。实际上,..

我们所说的皈依就是皈依三宝——觉、正、净,三宝有自性三宝和住持三宝的差别。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是一回事,只有找到内在的自性三宝,你才知道外在的住持三宝是它的显现,..

1、若闻讥讽心能堪忍不管别人的嘲笑,讥讽,打骂如何厉害,坚决忍受,要把这些看成是我们的父母恨铁不成钢之举。忍辱是美德,在六度中,菩萨常常要做的是忍辱波罗密,不忍..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在是最吉祥、最美丽、最尊贵的称呼。一个人一生能拥有一个像莲花一样的朋友,可谓幸福满足;如果我们被别人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

当你开始感受到佛法给你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当你不再对佛法抱着审视的态度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和那些与你关系最密切的人分享这一切。不过通常这类尝试并不容易成功,这可能是..

佛即无上大智慧,佛法是般若之舟。佛因众生而相有,佛法因心而相生。性本原空、不迷不觉,无我无法、无佛无众生。所谓一切天堂地狱,三界六道,生老病死,执妄分别,无尽烦..

索达吉堪布曾经为学佛的人开示:汉地的一些老年人每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忍着风霜雨雪,在城市里的空地上,随着吵吵闹闹的音乐,手舞足蹈地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看起来,也..

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里面的一段原话:“一切修持法门,以心为主,音声是其次的,千百年来中国人念‘阿(wō)弥陀佛’,并没有发生什么不良的后果或作用,也没有因此而打..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拜神、拜祖先传统的一个民族,所以拜神变成我们传统的风俗习惯。你要是问他,拜神在拜什么?他不知道,父亲这样拜,母亲这样拜,祖父这样拜,祖母这样拜,..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香能袪除一切..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

有一种迷信,是对佛的迷信。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解救人们脱离苦海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那颗智慧..

有个道友,诵地藏经,心经,回向正在读高中的孩子考试顺利,但是成绩不佳,便怀疑佛法,怀疑地藏经。实际应该想想自己和孩子的业力有多少,此次考试失利,是孩子的业力还没..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对受教者无别的一种爱心,也就是慈悲心。杜甫曾发愿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尽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了千万间的华宇美屋,就可以让天下居无定所的人,..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他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

编者按:2015年7月24日,南少林青年夏令营即将结束,各位营员在接触五天佛法后,心中疑问不减更增。当天下午的“问道南少林”环节,玄洪法师、印慈法师妙语不绝,风趣幽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描述了人们日常最熟知的事情,吃饭。然而,熟知不等于真知,生活中就有许多熟知却无知的现象发..

在这里念佛,有两种人会比较受用,一种是深信切愿、持佛名号的人,另外一种是什么也不想,一心一意就念一句佛号的人。昨天有一位同修问我:“我来念佛好几天了,虽然一直在..

无论是什么原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亲近佛法,佛法的大门永远为您敞开,愿不愿意进入则是我们个人的事了。只要我们不徘徊在佛门之前,能起心恭敬,信而求解,解而实行,行而..

气象,就是做人的气度、境界和景象。一个拥有大气象的人,不执迷于一时之得失,不计较于一念之取舍,万事万物在心中皆为匆匆过客,把生活打理得风烟俱净,又风生水起,心中..

以前有位法师和我说起:如果一个人,踏入佛门,开始修行,而别人帮他算命,他还表示算的很准的话,不好意思,他还基本还没有看到修行的影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中所说的..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学佛的三大纲目》。这个题目没有什么新鲜,只是老生常谈。但是佛法乃至世间法,总是一番提起一番新,尽管千言万语佛祖都已经讲过,但我们此时此地,再把..

学佛到底得到什么?我个人的心得和体会,我认为不是想要得到什么,而是要消除什么。因为我们都是生死凡夫,业障深重,造成我们没完没了的苦,所以学佛念佛应该是为了消除业..

有一位同学他问了几个问题。第一个,他说:“在入殓的时候,妈妈因为要化妆,所以打了防腐针。不知道是不是起了瞋恨心,眉头皱皱的,对于这桩事情,我老是耿耿于怀,不知道..

我们拜佛的时候,必须要恭恭敬敬,不可以东看看、西看看、前望望、后望望,不可以这样。你这样,那就是没有诚心,没有专一。你拜佛就一心拜佛,持咒就一心持咒。好像我们在..

核心提示:静波法师,生于1963年,哈尔滨极乐寺方丈。1986年在哈尔滨极乐寺依慈法法师剃度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5年获得佛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2年8月1..

佛法的修学,我们第一个目标当然是了脱生死,超越轮回,这是一个大问题,正是佛在《法华经》上所讲的「一大事因缘」。世尊在许多大乘经论上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论或是方法,..

一、业的定义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