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相亲群

什么让妄想显现为世界济群法师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无形无相的,可物质世界是有形有相的。如果一切色法都以识为体,无形之物又是如何成为有形之物的呢?对于这一问题,唯识宗..

看见心的本来《六祖坛经》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

不信是不行的佛法修证有四个次第,分别是“信、解、行、证”。信,以心净为性。也就是说,通过对三宝的信赖及修学,帮助我们完成内心的净化。但仅仅有信还不够,还应在此基..

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如果把供养比做播种的话,它的收获主要取决于两点。首先是供养对象,同样的耕耘,在肥沃和贫瘠的田地将有不同收获。所以,我们供养不同的福田,所获福报..

出了那一家,别再入了这一家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数人对自己的心行并不了解。尤其在做事时,往往落入外在结果,只在乎寺院盖得多么壮观、弘法做得多么成功、说法场面多..

懂不懂学佛,是生命从迷惑走向觉醒的旅程。这个旅程究竟由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对旅程经历的各个站点不明确,就可能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偏差,去道远矣。..

如法才能表法佛像、佛塔和佛寺,都是三宝住世的象征,也是修习皈依的对象。我们面对佛像、佛塔,能否生起恭敬、皈依之心,固然和自身心行有关,也和塔像本身是否如法有相当..

从一盏灯到千万盏灯如何才能更好地觉他?靠一个人行不行?靠一个寺院行不行?肯定是不行的。一个法师弘法再积极,能影响多少人?一个寺院管理再有序,能对教界起到多少作用..

老僧常谈,还得谈我出家后,基本在佛学院度过,前后已有三十多年。对目前这种沿用社会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诸多感慨。事实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有一套从理论..

对他人最有意义的帮助对于一个发起菩提心的学人来说,什么才是对他人究竟的帮助?《金刚经》中,以七处较量来说明法布施的功德。如“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

学法八步骤对于《道次第》的学习,我曾提出八个步骤。第一,理解《道次第》中每句话、每个词的内涵。第二,理解每个段落背后所蕴含的修行原理。第三,带着问题去学。佛法是..

一念之差,转身即是顿教的修行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惑系统之外,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

愿为如来使我们现在所做的菩提书院这件事,对于我们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付出,为什么要承担这样一种使命?从去年开始,西园寺在筹..

金刚经解决什么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梦参老和尚:学佛能不能发大财?

出家出什么如何才能培养解脱能力?应当从出离心开始。其实,出家就是出离心的重要实践方式。当我们选择出家作为人生道路时,尽管对佛法的认识角度不同,体会程度不同,但多..

看不见的菩萨在修学中,对善知识的信心,是我们进步的保障。但生起信心并非易事,尤其在近距离接触中保持初心不退,就更为困难。所以,《道次第》特别强调观师功德的重要性..

问: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如何跨越?济群法师答:佛与众生之间,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似乎有着天渊之别。事实上,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六祖坛经》有句话,叫做“前念..

解脱会让你失去什么说到解脱,也有不少人会感到恐慌:“现在的种种幸福,是否会随解脱而消失?”这就需要了解,解脱究竟是什么?《道次第》中,宗大师明确告诉我们:能解脱..

心学,在新时代佛法的核心就是修学和传播,这也是菩提书院的两大重点。作为今天的佛子,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佛法,传播佛法?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有过高僧辈出的鼎盛时期,但..

做菩萨,你也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比较注重家庭观念,虽然也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多是文人..

学佛不能缺少什么在二十多年的弘法过程中,我看到了社会对学佛的需求,也看到了大众学佛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有效引导,二是缺乏良好..

这个奇妙而无所不在的缘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在佛教的经论..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

它就是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很多人对杀生的内涵不能正确理解,或是认为,牛马猪羊这些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所以吃这些根本是天经地义,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或是认为,蔬菜也有..

依止法——意义来自需要从走入佛门到整个修学过程,始终离不开善知识指导。在四法行中,也是以亲近善知识为先。因为有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对..

菩萨资格的考察在很多人心目中,菩萨似乎非常遥远,以为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就是人间菩萨。如民国年间的太虚大师,一生都按菩萨的道德标..

大安法师:敦伦尽分是学佛的基础

菩提信物皈依师,是弟子皈依三宝的见证,更是佛法传承的纽带。经由庄严如法的皈依仪式,将诸佛世尊点燃的智慧火炬代代传递下去。为铭记皈依后的新生,引导学人走入佛门后深..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