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是一位初学佛者,有很多事情都还不懂。现在有很多人在修某某上师的法,听说某某上师是当世的活神仙,只要一炷香,你所求的事情只要真心、诚心,上师都能给你解决。望..

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对手,因为这个妄想是它的活动范围。你把它拉到我们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我们长时间忽略了它,让它..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那么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临命终就很重要了。临命终是业力激发的时候,过去和今生的业一并激发。这个业力的激发有两种:第一..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心思想。十法界十如是,我们把它念一遍。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法华经》说,我们在..

第三节智慧与慈悲的关怀佛陀降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教法流布全世界,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左右了。特别是大乘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可谓真正找到了生根发展的土壤,所以..

第二节真情与爱心的关怀在每个人的死亡过程中,临终者必须面临肉体的摧毁和观念的冲击,如果仅凭临终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境界,一般而言是很难顺利安祥地走过死亡通道的..

第十一章观心十门佛教的修行究竟是从打坐入定开始好?还是从教理的学习开始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修行就如同划船,教和观就如同船的两支桨,只..

第六章理事不二我们明白了修行的三乘次第以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开始实修了。佛法是完全可以实证的,从凡夫到圣人的修行过程,包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条路线,..

第三章第二节临终关怀之范围第二节临终关怀之范围人生是个五味俱全的神秘盒,也是个丰富多彩的百宝箱。生活的色彩斑斓,心灵的波澜壮阔,直令愚者茫然无措,智者感动不已!..

超越死亡——自序佛教发源于印度,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文明的积淀与辉煌,恒河绵延不绝的滔滔流水,喜马拉雅山的皑皑雪峰,深邃悠远,高旷纯洁,给人一种..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生死乃世间之主题,觉悟乃人生之真谛。关怀为真情之透露,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佛法是殊胜之通道,中阴是救度之良机。自我即生死之主人,无我..

第二章以觉为本——觉悟乃人生之真谛第一节本觉与生死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华严经》说:“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犹如大地,能..

第二章第二节始觉与慈悲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始觉就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沦为不觉的生死凡夫,又开始渐除无明,渐息妄心,开始恢复其固有的..

上篇——临终之正面关怀佛教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真理之教育,佛法即是使一切众生解脱痛苦之方法,只有觉悟真理才能解脱痛苦,也只有解脱痛苦了才能彻底的觉悟真理。佛陀的大..

第七章简示偏圆人生几十年的生活中,所行所思无非是颠倒之法。我们追求到的东西,往往会随手就扔掉,并立刻投入下一个追求中。然后又发现这还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就又会扔..

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上述所说的都是一些基本的临终关怀之思想理论,在广大慈悲和甚深智慧的指引下,我们将从现实生活入手,对临终关怀的实践方法作系统的介..

第八章奢摩他颂永嘉大师把修行的基础、次第以及修行时应该注意的情况都讲完以后,就要讲修行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了,也就是如何正修永嘉禅,分三章来介绍。按照永嘉大师的修行..

第五章三乘渐次在整个永嘉禅的修学体系里面,我们迄今为止所学的内容,都属于资粮位和加行位,也就是如何把我们从贪嗔痴的凡夫,打造成可以修学大乘禅法的法器的修行内容。..

第四章净修三业(下)三、净修口业口业包括两舌、恶口、绮语、妄语四种,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见其过患之巨。口业是凡夫最容易犯的毛病,也是惹起祸端的根苗,修行人..

第一章第三节佛教轮回说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

第一章第二节佛教业报论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有了人生世界的存在,就会有行为的存在,有了行为的存在,也就会有行为的力量存在。这种行为的力..

第十章优毕叉颂《禅宗集》里的正修行包括三部分:奢摩他、毗婆舍那和优毕叉。优毕叉是等持的意思,就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要等持,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行于中道,类似天台宗..

第九章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梵文,翻译过来就是观、智、照、看的意思。和其它所有大乘佛法的宗派一样,永嘉禅在实修方面也倡导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在用奢摩他把妄想杂念停下..

第二章第三节究竟觉与净土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回归净土心。究竟觉是圆满究竟的觉悟,是终极彻底的解放,是完美极致的归宿,觉悟了一切心源,究竟终穷,也..

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第一节佛教生死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由于众生不能直接体悟本无生死的寂灭心性,而乱起种种妄想、颠倒、执著,导..

后记妙果钟声明历历,松台月色静悄悄!在一个雨后的夏日清晨,漫步于松台山的孝子岭上,微风摇曳着古寺的钟声,薄雾轻舞着竹枝的疏影,昨夜伴随雨滴陨落的松针,踩在脚下沙..

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在身业礼拜门中,世亲强调礼拜的对象与动机;而善导则加上“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华供养”,更强调礼拜的方法与行仪。在口业赞叹门中,世亲主要强调“..

相关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