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观世音菩萨,不但口念得清清楚楚,而心里也记得清清楚楚。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都在念观世音菩萨。眼睛念,耳朵念,鼻子念,舌头念,身体念,意识也念。总而言之,都..
尹建维居士今天没来,我上次在此地,他写了一篇文章。他读《论语》,《论语》里面讲「绘事后素」,他对於这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写出来之后,我很赞成,他这个悟处很正确。..
学佛法的人,要认识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中。认识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为前提,绝对不为自己利益作打算。总而言之,要把..
其实要帮得上团体,帮得上他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非我们时时能够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退,然后和睦;以团体的和谐,处处以大局为重,这样的心态。不然我们情绪..
过去一位禅师,定功很强,可能他是观法佛,这个公案很有名,这个禅师什么名字,我忘记了,很久了。三十几年前,我刚学佛的时候很喜欢听故事。这个禅师去住一间鬼屋,那个房..
人生总是充满变数,置身于凡尘俗世中,难免会被种种琐碎缠心绕身。人生的苦旅一定要怀揣着美丽的心情去走,善待自己,若安好,便是晴天。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在行走,尽管..
《坛经》上说得很好,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没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本来没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的行为,本来没有。可是现在有了,现..
问:有位老者平日念佛、读经,求生净土。自言为人临终助念时,两次见佛,极乐世界有一木莲花,刻了自己的名字。这位老者请教,木莲花是否表西方九品莲花?若是,请问他属何..
问:为什么在境界未稳固之前需要住在寂静地修行?答:如果有幸能住在寂静的圣地,我们通过季节次第性迁变的实例,相续中可以生起强烈的无常观与厌离心。因为与任何人不相联..
现在人都喜欢谈烦恼,学佛也是因为烦恼,那其实烦恼有分三个层次,就可以看个人修持的境界。第一层次,就是一般人讲的,为了世俗生活而烦恼。为家庭,事业,孩子,婚姻有种..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那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不像金刚经一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所以许多..
眼前的这些境界確实都是梦幻泡影,用现在量子力学家的话来讲,它是波动现象。什么在波动?妳的意念在波动,妳的念头永无止歇,所以眼前境界一直在延续,因此妳的念头决定著..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那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不像金刚经一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
所以在《金刚经》上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不究竟的。所谓「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所以也不好忍,一把刀插在心上,讲的时候很容易,境界现前是该发脾气就发脾气。平常你没有做这个功夫,境界一来,真的,我自己也试过好几次,在没有逆境来的时候,我也会讲..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
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片)《蕅益大师全集》:“念佛第一品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品人,深信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无量,念..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这是佛教的根本认知,所有的外境悉是吾人的业心识所变现出来的,一切唯心造。基于这一认知,吾人于一切时处,应如是观照:当逆顺境界现前的..
当你遇到烦恼,只须看着它,放下它,就超越过去了。别留恋已经历过的烦恼,也别预期尚未出现的困难。专注于现在,一切皆在变化当中,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要执着它。当修行..
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胸怀,是指一个人的心胸、道德、气质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等。是理想、追求、抱负、胸襟..
曾经有人问我,人与人之间的最高境界是不是若即若离?其实,不一定需要若即若离,但一定得有空间。不论是什么关系,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与自由。正如你自己希望畅快的..
佛所教导的一切教义,还有一切经论,跟你生活分开了就没意义了,无论多深的法,多浅的法。如果不能跟你日常生活结合到一起,那你学他有什么用处?法深也好、浅也好,能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