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小和尚

惟因老和尚传(3)晋院主持南华祖庭之后,惟因老和尚率僧众发扬佛教对外交往之传统。自1980年,香港圣一法师、意昭法师、宽慧尼师、觉光法师等以及日本、韩国的多批佛教徒,..

惟因老和尚传(8)其三,看到有些人学佛法,希望有神通,而且强调追求神通。对此,惟因老和尚遵照虚公老和尚的教导,特别告诫众学人“禅宗不把神通放在首位”,强调对于禅修..

惟因老和尚传(2)1956年秋,经广东省宗教局推荐,惟因和尚成为新成立的中国佛学院首批学员。到1958年毕业。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缘,惟因和尚很是珍惜,数十年来一直希..

惟因老和尚传(1)自梁代得西域高僧智药三藏大师开山以来,南华禅寺立寺迄今已有1500周年。在此1500年中,数百世方丈大和尚或于废墟上重建殿宇,继燃香火;或在动乱中安僧护..

惟因老和尚传(4)认真严格,精育僧才出家之后,惟因老和尚看到当时南华祖庭在虚公老和尚的主持下,正在进行修复重建,急需人才,因而发心学习佛门规制和有关礼仪。随着时间..

冬月初一开示达摩祖师《破相论》云:“烧香者,非世间有相之者,乃无为正法之香,熏诸臭秽,无明恶业。一戒香,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定香,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慧香,..

护法品第九释品题:这一品是记述当时朝廷唐武则天太后与中宗皇帝有诏迎请奖谕的经过。也就是说明朝廷拥护佛法及尊重六祖大师的情形,也表明禅宗的兴起,是因有德的大善知识..

岭南第一宝剎——南华禅寺释惟因南华禅寺座落在曲江县马坝南郊曹溪之畔,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剎,又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禅寺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

虚云老和尚舍利塔碑文公俗姓萧,梁武帝之后也,世居湖南湘乡。父玉堂为福建泉州府幕僚,母颜氏年逾四十无字,忧无后,祷观音大士得孕。父母同梦一长髯者着表袍,顶观音圣像..

惟因老和尚传(6)对于学会做人,惟因老和尚教导学人要懂得因果,时时不忘因果。他老人家指出“有人以为我们修行人能知过去未来”,这是错误的。因为“佛教不占卜算命,以四..

惟因老和尚传(9)惟因老和尚自从青年时到南华禅寺出家后,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南华祖庭,任劳任怨,尽心尽责,维护僧团,振兴业林规人制,培养与造就僧伽人材,历尽难辛。正..

惟因老和尚传(7)惟因老和尚远承六祖惠能大师的宗风,近秉虚公和尚的法绪,对于禅修者特别要铭记六祖惠能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教导。..

僧志彻,江西人,本性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

惟因老和尚传(5)从1983年开始,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惟因老和尚为了办好全省僧伽培训班,全力以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谁又知道惟因老和尚已经是重病在..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惠能大师首先称大众为“善知识”。《法华文句》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

禅就是指顿悟佛教的的三大语系有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这三大语系的修行都是依照佛陀的言教次第修行而得解脱证涅槃的。比如南传佛教坚持佛陀的原本教法,..

《六祖坛经》讲义主讲:惟因和尚记录整理:照空能如先讲经题:《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六祖坛经》。所谓六祖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的尊号,也就是悉地圆满而得大解脱的成..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凭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当时的五祖就问说:“你是哪里人氏,来这里想求什么?”惠能恭敬地回..

忏悔品第六释品题:这一品记述六祖大师为来山听法的土庶,说自性五分法身,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戒,以及自性一体三身等法,都是在忏摩时的仪式。所以“人非..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道。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计《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

般若品第二第二章是讲说有关般若的真谛。般若是梵语,称为智慧,体就是实相,不论在什么环境因缘,都以实相智慧来观照一切诸法整理,就能勘破虚伪,还我本来面目。也就是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

机缘品第七释品题:这一品是记述六祖大师得法以后,在曹溪宏化时,诸方学者前来请教。所有师资默契得法的大好机缘,也就是大师座下能听闻佛法,修证明悟见性,这种机缘是特..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今与汝等授无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从前所有恶业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禅不入宗教谈到宗教就离不开信仰礼拜和固定形态的仪式和仪规等,宗教是用信仰传承了向善的理念,也同时用信仰来完善人格和道德思想教育的。人没有觉悟之前对自然界和命运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