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资料图)我们常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内容可谓浩如烟海,这些经典著作都是谁写的?都是佛祖释迦牟尼所讲吗?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问题。佛教所讲三藏是指经、律、论..
问:佛教徒经常说“看破放下”“舍弃今世”等,会不会给人留下一种很消极的印象?索达吉堪布:这并不是佛教徒特别消极,好像连基本生活都不会享受,而是以佛教更高深的智慧..
盲龟浮木在六道中,天道的生活比人道要快乐得多。但佛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是无限可贵的。为什么?因为人具有觉察力和智慧,具有解脱生死的潜质。同时,人生无处不在的苦..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佛经里也有不说他人过,亦不称已德。而十善法里关于口业的有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足以说明嘴巴的修行不是一件..
这一世累积的修行成果可以带到下一世吗?问:如果这一世我们的因缘都是上一世来的,但是我们不记得,那么上一世还有什么价值?希阿荣博堪布:前世和今生的关系,就像昨天和..
以戒为师传佛明灯大家都知道,戒律是五乘之共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都要通过受持戒律而到达究竟彼岸。我们常常把戒律比喻为“舟航”,就是因为戒律如同舟船,能够有..
问:怎样才能原谅一个人?怎样才能放下一个人?答:怎样才能原谅一个人?这人咋了,不能原谅呀!怎样才能放下一个人?说一句良心话,你必须要去经历过苦难。我们都是因为自已的..
问:对于未能放下一切的在家居士,如何能保证不会空耗此身?索达吉堪布:对身处世间,愿意学习佛法,想获得解脱的大多数居士来讲,要完全抛弃所有世间之事,比如工作、家庭..
佛陀遗训“以戒为师”佛陀遗训“以戒为师”释迦牟尼佛以一大因缘事示现人间,说法四十九年,于娑罗双树林下将入涅槃时,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由于伤心难过而泣不成声,这时天..
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
受戒后要本著“止恶防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去做,那就是守戒。受戒后要守戒,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就是止恶防非,停止一切诸恶,奉行众善,防止犯错。受戒后要..
第二个问题,佛讲:“阿难,如汝所问,佛灭度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罗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尸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戒律。佛说:佛灭度后..
所有的人其实内在本来就具备有觉知的潜在能量,只是有些人他被此世的贪念、妄想、无明、和种种的诱惑影响,所以他暂时迷失了。有些人则可以好好地运用这个潜能,利用外在的..
恭请教授阿阇黎主法有学法师拈香主法有学法师开示毘尼法戒子们认真学习毘尼日用恭请教授阿阇黎开示有学法师开示过堂仪轨传昌法师开示过堂仪轨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九,适逢观音..
结夏安居是佛陀传下来的,利用夏季三个月时间,不外出参学,在寺内开展学修,自我反省,互相策勉,共同提高的学修制度。作为丛林,早晚上殿,搭衣过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是佛陀传下来的,利用夏季三个月时间,不外出参学,在寺内开展学修,自我反省,互相策勉,共同提高的学修制度。作为丛林,早晚上殿,搭衣过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
问:请问受过大戒的出家师父可以拜有修行且能指导修学的在家居士为师吗?净空法师答:行,这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已经表演了,给我们做了榜样。维摩居士是在家居士,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