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中的戒律


1)五戒
  五戒包括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戒律中最低的要求,在家男(女)
众受五戒的称为优婆塞或近事男(优婆夷或近事女)。其中,不杀是生命平等思想的体现;不盗是提倡正道谋财;不邪淫是反对不正当的男男女女之间的关系(婚外恋、同性恋等);不妄语反对夸口虚论;不饮酒则考虑到饮酒容易昏昧,失去觉照,容易要么误事要么做傻事。每条戒律的针对都是由于当时有八众弟子中出现某件不道德的事情制定的,比如饮酒戒是由于一个僧人酒醉后连续做了杀生、盗窃和邪淫三件很严重的事情才制定的。佛家戒律类似于社会的法律,但戒律
不是死的,因人因事可有变化,而且更注重心持。戒律分“开遮持犯”四种情况,“开”是在一
因缘条件下,某个特定的戒律可以犯,不算破戒,比如有人用药酒疗病,非由贪故,只作
疗病想,此时虽饮酒但不算犯;“遮”是坚决不犯;“持”是遵循;“犯”是破戒。一般破戒有3种
情况:自作(自己作破戒的事),教他作(使他人作违背戒律的事)和见作随喜(看到别人作违背
戒律的事,自己心中反而跟着高兴)。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八七四】: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种子。何等为三。有随生子.有胜生子.有下生子.何等为随生子。
谓子父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子亦随学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是名随生子。何等为胜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子则能受不杀.
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是名胜生子。云何下生子。若子父母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
不饮酒戒。子不能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是名下生子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生随及生上  智父之所欲
    生下非所须  以不绍继故
    为人法之子  当作优婆塞
    于佛法僧宝  勤修清净心
    云除月光显  光荣眷属众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五戒。如是信.戒.施.闻.慧经亦如是说”

2)十恶十善
  不同于成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佛家的十恶包括心三(贪、嗔、邪见)口四(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身三(杀、盗、淫),十恶不为,即为
奉行十善。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四九〇】:
 “舍利弗言。业迹者。十不善业迹。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五四八】:
 “复问。大王。婆罗门杀生.偷盗.邪淫.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贪.恚.邪见。
作十不善业迹已。为生恶趣耶。善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婆罗门作十不善业迹。当堕恶趣。”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一〇三九】:

  “佛告淳陀。有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成就如此诸恶法者。虽复晨朝早起。以手触地。唱言清净。
犹是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执牛粪团。并及生草。唱言清净。亦复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

   淳陀。何等为黑.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淳陀。谓杀生恶业。手常血腥。
 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吝惜。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
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淫。不实妄语。或于王家.
真实言家.多众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
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舍离。是名妄语。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遍相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是名两舌。
不离恶口骂。若人软语说。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舍。如是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
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如是等言。不离粗涩。是名恶心。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言.非法言.不思言。
如是等。名坏语,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不舍。嗔恚弊恶。心思惟言。彼众生应缚.应鞭.应伏.应杀。
欲为生难。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报.无福。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
无众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黑.黑报。
不净.不净果。乃至触以不触。皆悉不净

   淳陀。有白.白报。净有.净果。轻仙上升。成就已。晨朝触地。此净我净者。亦得清净。若不触者。亦得清净。把牛粪团。
手执生草。净因净果者。执与不执。亦得清净。
   淳陀。何等为白.白报。乃至执以不执。亦得清净。谓有人不杀生。离杀生。舍刀杖。惭愧。悲念一切众生。不偷盗。远离偷盗。
与者取。不与不取。净心不贪。离于邪淫。若父母护。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强干起于邪淫。离于妄语。审谛实说。远离两舌。
不传此向彼。传彼向此。共相破坏。离者令和。和者随喜。远离恶口。不刚强。多人乐其所说。离于坏语。谛说.时说.实说.
义说.法说.见说。离于贪欲。不于他财.他众具作己有想。而生贪着。离于嗔恚。不作是念。挝打缚杀。为作众难。正见成就。
不颠倒见。有施.有说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白.白报。乃至触与不触。皆悉清净”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一〇四〇】:
 “婆罗门白佛。瞿昙。云何为贤圣法.律所行舍行佛告婆罗门。谓离杀生。不乐杀生。
 如前清净分广说。依于不杀。舍离杀生。乃至如前清净分广说。离偷盗。不乐于盗。
 依于不盗。舍不与取。离诸邪淫。不乐邪淫。依于不淫。舍非梵行。离于妄语。不乐
 妄语。依不妄语。舍不实言。离诸两舌。不乐两舌。依不两舌。舍别离行。离于恶口。
 不乐恶口。依不恶口。舍于粗言。离诸绮语。不乐绮语。依不绮语。舍无义言。断除
 贪欲。远离苦贪。依无贪心。舍于爱着。断除嗔恚。不生忿恨。依于无恚。舍彼嗔恨。
 修习正见。不起颠倒。依于正见。舍彼邪见。婆罗门。是名贤圣法.律所行舍行”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一〇四四】: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
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
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
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
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
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
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
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
名为圣戒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自现
前观察。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尽。一切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
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杂阿含经卷三十七  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欲求刹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中略)若复欲求生四王、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净戒者,其心所愿,悉自然得。若复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乃至阿伽尼吒,亦复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净,心离欲故。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漏尽智(阿罗汉),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

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必乱;佛教内僧团倘若没有戒律,僧团同样也乱。中国佛教自唐宋禅宗盛行,清规取代了戒律。然而今天的禅林,清规似乎也有名无实,使得整个教界处在..

“五恶”是什么?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叫“五戒”。“五戒”,入佛门必须要遵守的。这五桩事情,前面四桩叫“性罪”,它本身..

善恶由心,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如响随声。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知佛教,可得度世之..

离我家150华里的镇上,有一座福寿寺,寺庙很小,香火不旺,“硬件设施”偏于简陋。为了节省费用,僧众做饭不用电,也不用煤,全靠附近村子几个善男信女每年夏秋两季送过去..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菩萨戒,也是以五戒为基础。何谓戒?就是要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首先要把意识打扫干净,做..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

从现实生活来看,佛教的戒律意味着什么呢?简言之,“遵守佛教戒律意味着维护自尊,意味着弥补自身的漏洞,意味着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意味着成为一个内心和谐、正直而善良的..

佛教的“五戒”,是对佛教的信奉者或准备皈依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具体是指戒除五类不道德的,容易引发不和谐现象的,给自己和他人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行为。它..

舍解道戒继家业,乐付东流追逐苦,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若没有人讲,本论每个偈颂都很难懂,因为直接从字面上看,并不像其他论典的偈颂一样,一看就一目了然。..

大方便佛报恩经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皈依..

八关斋戒,又名八斋戒。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

农禅与戒律的冲突农禅要在中国推行,首先面临与佛教戒律相冲突的问题。在印度戒律里规定僧人应以乞食为生,不得垦土掘地,以免杀死地下的生命,也为了避免滋生烦恼,干扰修..

我们懂得方法,首先德行上扎根,出家人要扎四个根,在家人也应该扎四个根,《沙弥律仪》在家同学可以学。戒律里头,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个在家人不能学,沙弥戒、菩萨戒..

佛教用语。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门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区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宝的气力而得..

这个问题很难一时讲清楚,只好引用圣严法师的观点来说明,有五点困难:(一)律本太多,纵合不易:传来中国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论之多,其中各部广律的制戒因缘以及戒相条文,相差不了..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

很多人很害怕受戒,认为我学佛可以,信佛可以,但是你叫我受戒我很害怕,我觉得我做不到。其实这样的想法很愚痴,你知道吗?戒律不是束缚,戒律反而是自由,怎么说呢?你看..

一、住持佛法,律为共学佛法大要为戒定慧三学,对应的是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释的是三学。古时称三藏法师,即是通经、通律、通论者之尊称,或称经师、论师、律师。通经亦通..

有人听了本人所演讲有关拜佛戒规礼仪的录音带后,却有两种见解与心态。一种见解是听如此严格又繁多之拜佛礼规,每轻犯就得下地狱果报,日后那有人敢拜佛学佛;另一种见解是..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寥无几。比丘本为七众之首,统领下六众,时至今日,白衣上座,比丘尼指示比丘,已是屡见不鲜了。对于戒律的重视渐渐淡..

戒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戒是防非,也就是禁止作恶的意思,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是犯罪前的规劝,律是犯罪后的惩罚。例如蛇行是曲,入管自直,这是戒律的功用。..

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在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为重罪,但..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

在这个世界修行的路上,我们共同唯一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才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也是圆满究竟的老师。佛在涅槃前,交代我们要以戒为师,因为戒律唯有佛陀才可以制定,以..

修行的路上,我们常常会说“遇到魔了”。佛经上讲的修行魔,并不是三头六臂,青面獠牙,吓死人的那些。《大般若经·魔事品》上说,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种尘劳,..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

佛传法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这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佛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意乐而讲的不同的法门。佛法不仅有了义和不了义,还有暂时了义和究竟了义,也有..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

问:禅宗在佛教历史上,有其急进的一面,不喜欢一级级阶梯,而追求顿悟成佛,是不是就能脱节戒律的绑缚?像济公一样酒肉穿肠过,您认为是不是也是可以修行得道的?济群法师..

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