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人间几多苦!我们的痛苦,实际上不是来自于外境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执著。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也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
跟一位师兄聊天,提到孩子,她既开心又苦恼。开心的是自己的儿子聪明健康,苦恼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调皮贪玩,这样下去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教育好。这位师兄的担心很..
第一言:时刻捂紧自己你的嘴,说话不能心直口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沉思熟虑,注意分寸,不说人长短,与人自然能和平相处。第二言:没..
1、天地呵护之恩人在天地之间,衣食取天地之精华,享日月之灵光,健壮成长,享度一生。应报天地之恩,爱护环境,天为顶地为席是情怀,更是责任。2、父母养育之恩十月怀胎,..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人,总是要学会慢慢长大的。在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或深或浅记录着您成长的尺度。阅历的广度,经历的厚度,沧桑的深度,悟性的高度,决定了成熟的程度。成熟不是三两天的..
很多佛教徒虽然懂得不少佛教理论,甚至还学过五部大论——中观、因明、慧度等深奥的佛法精华论著,但因为修行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无法处理好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无法将..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於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
当你感到忙、觉得累的时候,不是因为价值的迷失,就是因为欲望的过多。少计较,多宽容,知满足,心也就闲了。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人的欲望很..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
出家后,有亲人看望我,说,你瘦了,天啊,你怎么瘦成这样。出家人,心宽体胖的有很多,那是一种境界。像我这样瘦下来的,我自觉作为刚出家的状态是比较妥当的,首先是饮食..
想要从心着手改变我们的习气和不良情绪,必须要从认识它、剖析它开始。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去应对我们的情绪爆发,也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有一种人,别人赞美他,他反而会..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有一天,佛祖在..
相由心生,心里是怎么想的,装的是什么,生活就是怎样的,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让生命充满阳光。一、心里装着嫉妒,装着算计,装着贪婪,你就走不出狭隘、猥琐、自私的阴影..
浅狭一心,到处便招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生活是一门艺术,需要智慧,也需要包容。很多时候,外界给我们很大的影响,我们常常没有自我。我们盲目地追逐个性张扬,..
佛陀说,人生如梦幻。尤其当生命充满着欢喜和快乐的时候,要把它当成是场梦,何其困难。没有人想从美梦中醒来,更不消说视生命如虚幻了。如何分辨自己是在梦中还是清醒的呢..
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也就是说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没有究竟永恒的快乐,苦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人生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
唐伯虎说:“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幼小,后十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劳苦。”诗词中说明人身难得,光阴..
编者按:自古以来,世人对佛教有很多误解。有些因为不懂佛教名相,望文生义,理解不当乃至南辕北辙,却以为这就是佛教;有些因为门户之见太深,不肯虚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
人为啥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意图安在?啥是准确的人生情绪和人生抱负?对此类疑问的答复,谓之人生观。只需是个智力成熟、精力正常的人,便不会没有他的人生观。人生观,..
佛说:人高在忍,诸事能忍品自高。人贵在善,积德行善方为贵。人杰在悟,悟透人生则杰。英雄未必在成败,在其身体力行。人高在忍光从这一点看来,忍是很难受的事。生活,不..
若真修道人,必经魔难,不魔不成佛,真正发心修行的人,在真心触动的一刻即震动三界,一定会有千磨万难在等着你。就像唐僧,自踏上取经路那一刻起,“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
不害诸有情,修慈悲喜舍,证无量梵住,圆满不为难。──《本事经》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人生怎么样才能圆满。每个人都不希望有缺陷,都希望人生能够平平安安、圆圆满满,但是..
我人生死之由来斌宗法师讲述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三十日于澹云精舍前言一、生死缘起二、解脱生死的方法结语前言学佛主要在求离苦得乐,生死之苦冠于一切,同时也是为一切苦的根..
生命驰速,人生苦短。生命脆弱,无法负重太多。人生易逝,不可无端浪费!禅门话头,为什么多这么问?“谁在念佛”,“坐禅者谁”,“父母未生前是何本来面目”。而且,有问..
一悟:苦也罢,乐也罢,酸甜从来拌苦辣,笑口常开大丈夫,苦也哈哈,乐也哈哈。二悟:福也罢,祸也罢,福宏何惧灾难大,人生坎坷是阶梯,福悬当头,祸踩脚下。三悟:富也罢..
我们总说娑婆娑婆,那么娑婆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娑婆有几个名字:1是堪忍世界;2是忍世界;3是苦世界。堪忍这都是很美化的叫法,正常来说在这个娑婆就是一个诸苦汇集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