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我们心中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重视人们的心灵与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是想渗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能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佛说有数不清的理由不应该吃肉。)谓一切众生..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
许多人学佛有个毛病,好高骛远,一上来就要成佛,连天人都不在话下了。其实,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从做人开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里头特别注重这一点..
进了佛门之后,如果没有用功调伏烦恼,轮回中的可怕劲敌——我执、我所执依然会改头换面地发展。或者希望自己成为佛教领袖、社会名流,贪求宗教家、慈善家的美名;或者独占..
贪心最毒1佛在经论里面,将凡夫的烦恼说之为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就太多太多了,说话就不方便了,所以佛把它归纳成八万四千。这个八万四千,确确实实是一条一条说得出来的..
依《阿含经》表示,每个人一出生时,就有鬼神随侍左右,但其数量不一,如果是善人,其跟随众可能数百个,甚至是上千个。如果是坏人,也有护法神,但可能数百人、千人才有一..
第一:永远都要记住学佛就是修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是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这个方向永远不能忘记和改变。第二:可能有的同修深入经典后,把阅读经典当成阅读..
我走的地点多,有的人曾经跟我说:“能像弘一法师、慈舟法师、虚云老和尚、倓虚老法师那些大善知识,在哪里有?老法师你给我介绍一个,我去跟他学习。”我说:“就是弘一法..
修行与证悟大致可以分成容易与困难两种。前者已累积功德并开发波罗蜜(pa-ramita-,意译为“度”或“到彼岸”),那是觉悟必备的资粮,并非一般人可以企及,可作为衡量修行能..
许多在家居士认为的学佛禁忌原来都是错的!明确这些不是禁忌的禁忌对修行非常有帮助。这些被误认的禁忌其实与佛教毫无关系。1、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错误..
至于物质方面,是指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我们首先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勤劳”。要积极地去工作,才获得所需。佛门讲因果,勤劳是因,所获衣、食、住、行是果,因果丝毫..
对于配偶性欲如何,我们首先要从自己身上看。因为修行向来是针对自己的,“修理”的向来不是别人。《楞严经》对于欲念,有过描述: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
出家的行为本身并不是不负责任,而逃避的行为才是不负责任。世人多把出家当成一种不负责的行为:1是,因为误解;2是,因为确实很多人的出家行为是不值得赞赏和学习的。出家..
学佛人修行的11条禁忌第一:永远都要记住学佛就是修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是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这个方向永远不能忘记和改变。第二:可能有的同修深入经典后..
一、如何处理衣食住行衣服,为蔽体御寒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
有些人当面或通过其他方式,得到了上师善知识和其他道友所传授的,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的教诫和教言,但他不但不报恩,反而对他们不满,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就像怨恨的敌人那样..
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
现代居士信仰的淡化,虽然学佛多年,却没得到佛法的利益,信仰慢慢淡化了,最后归咎佛法无益。有几点弊端:一是对于佛法没有恭敬心,比如日常中对于佛像或经本,随处乱放,..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
在别解脱戒中,我们主要讲居士五戒。什么叫别解脱戒?“别”是分别,“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而获得永久的解脱。谁受持别解脱戒,谁就能从六道轮回中得到解脱。比如说有两个..
说到“情”,佛弟子应以大慈大悲之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本身就是真情大爱,怎么是“绝情”呢?说到“法”,佛弟子应将佛法落实于心行,念念都要如法如律,怎么是“绝法”呢?..
现在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管信佛与否,不管是出于美观还是保佑平安都喜欢佩戴佛珠,那么佛珠究竟有什么样的来历?佛珠都有什么样的材质?佛珠到底多少颗?佩戴佛珠..
【原文】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在无量的生死当中,心态已经是错误了,叫作颠倒妄想。颠倒妄想的形成,《楞严经》讲出了三个程序:就是感受、想象跟执着。我们刚开始内..
你学佛走对路了吗?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长在初地菩萨之前,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个重要指标,初地后才会考虑平等心的问题。学佛如果没有学对,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心态,而..
能付出,便有福,更何况“三宝是大福田”,能奉献自己的身体、精力、时间,放下自我的执着,融入到义工团这个大集体当中,以团体的需要为需要,尽力去做,便是“无我”,身..
早晚课例(1)上香:上香后,合掌肃立,心中默想:“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或“诸佛所、或“菩萨所”,看你所供奉的佛菩萨,可随意更换)愿慈悲垂护,赐与众生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