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了,才是入佛门。有的人没走这个形式,表面上没有皈依,但是心皈依了;有的人表面上走形式了、皈依了,但是心里没有皈依。不是谁都能皈依佛门的,它是有条件的;具备条..
我们不择手段,千辛万苦所谋取的财产、事业、权力、地位等福报都是无常的,随时都会失去,最终都会穷尽,所以应该将目前所拥有的福报、财产、机遇利用起来,去承办一些有益..
业力不容易改变,烦恼不容易降伏,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更不容易对治。当我们遇到对境、遇到违缘的时候,如果还和凡夫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儿正知正见,没有一点儿智慧,那么到临..
现在人们都把佛当成神,把佛法当成神话。其实不是这样的。佛法是一种科学,是最圆满的科学。佛在讲宇宙人生的真理,讲世出世间的一切法,而且讲得非常全面,非常究竟。我们..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善星比丘是佛的侍者,服侍佛二十五年,精通佛法。但他精通的是词句,不是真正的含义。他对佛陀没有生起信心,对法没有生起信心,最终生起了邪见。有..
有利他心是很重要的,利他心直接对治了我执我爱。我执我爱是烦恼的根、痛苦的根。若是你没有真正发起利他心的话,你表面上去行持善法也没有多大意义,只是种下了一般的善根..
佛当时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七七四十九天没有讲经说法。后来帝释王、梵天王拿着千幅金轮、右旋海螺,前来请转-法-轮,然后佛开始转法。佛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天没有说法呢?佛..
我们学佛修行不是要学知识,而是要学智慧。若是学不好佛法,佛法只会变成知识,不会变成智慧。藏地、汉地有很多这样的人,理论上很精通,嘴里很会说。但这都是知识,不是智..
我们经常讲清净,其实调伏自心才是真正的清净。心里的烦恼减少了、变弱了,这叫清净。若是心里的烦恼没有变弱,没有减少,表面上言行举止再如法,也没有多大意义。在表面上..
六度万行即是福慧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分内外,内财是身体..
修学念佛法门可分两种层次,第一种是求感应;第二种是不求感应。但是,若不从第一种开始,而直接修学第二种方法的话,可能有些人比较不容易做到。今天有人问我:「《六祖坛..
修念佛法门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愿心,第三则是精进念佛行。一、信修行佛教任何一种法门首先都要强调「信」,因为有信心才有愿心。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认为..
佛的意思是觉,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法的教育是从智慧的立场及态度,来推动慈悲的教化功能。慈悲是什么?‘慈’是予乐──给人安乐;‘悲’是拔苦──救..
佛法就是解脱法。但是有很多层次,有浅、有深、有更深的。而佛法的解脱,不仅是最深,而且是最究竟的。解脱什么?脱苦。有人对我说:‘我不要佛法来解脱,我不觉得苦..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意思是和别人结缘,不论是自己的财产、时间、智慧、技能,甚至是自己温暖的心,都可以用来与人广结善缘。布施和一般所..
我从小就是没有福报的人,一生皆在逆境中度过。由于福报不够多,以致于缺少宽宏大量的心,偶尔也会对人悭吝或与人计较。所谓宽宏大量,就是一方面要把自己所拥有的与他人分..
一、要欢欢喜喜的念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我们要臆想此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不再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装饰的亭台楼阁;相处的人是诸上善人等大善知识..
四十多年前,我初到台湾时,没有自己的的寺院道场,只要有人需要佛法,我便不分是闹市或是深山,都发心前往传教。那时候,我一个月中,乘着平快火车,北至宜兰,南至凤山,..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同学:今天是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第六期开营典礼的日子,感谢各位同学在课余闲暇发心来学道求法,感谢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檀..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同学:今天是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第五期开营典礼,有五十多个大专院校二百五十多位的同学聚集一堂来研究佛学,我代表本山大众向各位..
第一篇惭愧忏悔壹·前言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
第一篇缘起壹·缘起的意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
问:请问佛法的精要是什么?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净空法师答:我学佛五十年,归纳佛法的精华就是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心本性;‘看破、放下..
问:在学佛道路上,应该怎样看待家庭?如果找一个伴侣,是否会影响修行?有家庭的人,为了修学佛法,是否应该放弃伴侣?索达吉堪布答:既然有了家庭,就不要马上放弃,这么..
问:为了免触犯因果,夫妻合不来,顾及到小孩问题,可否离开另一半,悄悄地带子女们离开,就是为了修习佛法,不想再与另一半争吵?传喜法师答:这个也是一个问题,夫妻相处..
问:阿弥陀佛!法师您好,弟子虚度人生37年,姻缘上迟迟没有动静,世俗中的我不免也有些着急。意欲进寺庙求姻缘,又担心仍是执着于红尘事而耽误修行,不能悟道。毕竟缘来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