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
修行有三个次第。我们看经文。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那么在因地当中要怎么办呢?第一件事情,转物。你应该在心中产生一个..
之前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俗世太忙了没空修行,怎么办?当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就知道,他对修行没有正确的理解。因为修行就是在生活里面修。我估计他可能把修行理..
义工,这是一个闪亮的名称,其行为是“爱”和“文明”的表现。不为谋求个人经济利益和目的,完全是出自于个人的义务,无偿地为众生服务,这就是义工。义工,又叫志愿者,或..
现在很多学佛人都没有正确的知见,总是处理不好跟家里人的关系,处理不好生活和修行的关系。这是个特别大、特别严重的问题。很多人都说:“我对外面的人好,但是对家人不行..
问:「佛家说相随心转,我也听法师说过,我们可以依自己的相貌来对照自己修行功夫,请问是否说相貌较差的修行人,修行功夫也比较差?」老法师答:这个事情也不一定是这个说..
《佛说梵网经》第三十三轻垢戒“邪业觉观戒”云:“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伎乐之声。”凡夫定力有限,遇恶缘则易起邪念。温光熹居士曾给印祖写信..
多诸障难者,行人于禅观中,击发阴魔,如《楞严》开五十种,皆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见稍亏,邪魔遂炽,无益更损,求升反沉。由此浅根怖道不学..
山林修行与红尘修行既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又是一个根基的问题。从《华严经》最究竟了义的状况看,每一个人的佛性本自具足。但是从缘起的层面看,我们首先要具备充分的知见..
随着佛法的兴盛,学禅打坐的风气也越来越流行,可是,禅宗有一句口头禅“开悟不靠腿,说法不在嘴”,可见得开悟不一定要打坐,真正的弘法也未必要嘴说。印度的各种宗教多半..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
我来内地,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非常严重,非常突出。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学佛修行没有次第,东抓西抓,东学西学,越学越糊涂,越修越没有信心,最后什么也没..
佛讲因果有三大定律:所做不失,未做不得;自作自受;行善得乐,行不善受苦。所做不失,未做不得。我们就要在这里思考了,我们怎么消业?“所做不失”,我们所做过的事就会..
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从有缺陷到缺陷少到圆满的状态。从大的方面讲,佛法认为有身、口、意三个方面。从修正的方法上有读诵、禅坐、观心、念佛等..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
寺庙常见法器有很多种,其中可供敲打的有法鼓、钟、木鱼、引磬、钹、云板等。宽忍《佛教手册》第六章中对法器有所介绍:钟鼓为比较重要的法器,应当专门表述,木鱼有圆形和..
疏文:弥远者,厌生为患,亟欲灭生以归于无。而灭非真灭,祇益劬劳,终成轮转。如牛坏车,古有明喻。今专念佛,发愿往生,生彼国已,华开见佛,识自本心,本自不生,生亦何..
我们在长时间地修,无量劫来累劫地修,最容易的就是生疲厌心,望不到头,佛道长远。所以这个法喜充满、这个胜解,包括大家来听四十八愿,一定要有胜解,对四十八愿要有胜解..
如果没有错,我为什么要认错呢?为什么要委屈呢?我们不能是非不分,忍气吞声,委屈求全。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总莫名其妙就矮人一截。我们鼓励要爱自己,但对于忏悔法..
扎噶仁波切曾说有三种修行人:上等修行人,已将贪恋现世中欲妙之藤斩草除根,专心致志地修行,从而获得了见修行的稳固境界,在此基础上,利他事业也极为广大。中等修行人虽..
有人作如此说,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比如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遭受云门事件,拷问毒打,遍体鳞伤,几乎致死,是代全大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或转世者因害某种..
学佛修行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不必谈。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由僧..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
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碍在法执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脱。法执的表现一般都是执着乃至停留在对经论的研究上,整天钻在经论里不停地研究佛法,甚至研究到钻牛角尖的地步,反而使..
修行和做研究不一样,研究要讲究理论严谨,要讲究证据,修行是一种生命体验,那他要去哪里给你找证据呢。所以禅宗才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去体验,比如说《地藏经》..
佛陀说:快乐其实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暂时的快乐,就是人间天上的快乐;第二个层次是永恒的快乐,就是涅槃的快乐。这在《地藏经》上体现的很清晰。怎样得到暂时的快乐,..
早课是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在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
为了要适应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起见,为了要适应念佛人的根器起见,所以念法便有种种不同,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作用,有它的特长,行人念佛时,可以自己选择下列合宜之方法..
初学佛的人一般都有许多问题,有关吃素的问题也许是诸多问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影响到一个人每日的饮食生活,如果选择吃素,那将是他的饮食生活方式的完全改变。..
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欢喜或满腹烦恼,需看过去是否和对方结了好缘。有所付出,彼此互相关怀、互相照顾,即是好因缘。佛陀常常教导弟子要时时与人结好缘,曾讲述了一段他与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