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八正道一杂七六○(七四八)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

第十五章八正道八正道这一章,算是相当的重要,就是所谓苦、集、灭、道的道谛。但是,有一点满重要的,很多人以为说他懂得八正道,八正道的名称也都会背了,也都很熟了、然..

第十七章生信--发出离心一杂八四八(八三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于汝等所说乐闻乐受者,汝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入令住。何等为四?于佛不坏..

第十八章欲神足--正精进一杂五九四(八八○)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人作世间建立,彼一切皆依于地;如是比丘修习禅法,一切皆依不放逸为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转..

第十七章生信→发生离心以上几章课程讲述,对法及修行的整个次第方面,超越「见指不见月」,能够真正见到月、见到实相、见到真理,已经有清楚的一个概念、轮廓出来了,怎幺..

第十九章正知正见一杂一○四(五八)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

第十二章受相应尊者罗侯罗就问佛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我怎幺样才能够真正知道?「云何见」的「见」是体证..

第九章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佛教作为对古代印度文化的变革和总结,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蕴。佛教的输入,给当时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气息,为那些陷入经学罗网不能..

第八章中国佛教风俗习惯中国佛教徒在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人生礼仪和信仰活动等方面都与世俗百姓有着显着区别。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

第廿章持戒有关闻、思、修、证方面,课程一开始就有跟大家提过,佛法不是狭隘的佛教所专有的一个法,佛法是包括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现象界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我们只是把..

第十章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佛教在印度恒河流域创立以后,不久就向周边国家传播。其中向北一路传至中亚各国,并越过葱岭进入中国西域地区。汉代打通了内地..

第十四章四圣谛一杂三九七(三九八)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

第十六章缘起性空一杂三二六(二八八)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

第十三章三法印很多人都知道「三法印」这个名词、名相,但是现在来看这里经文所讲的,有什幺不一样的地方?「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

第十九章正知正见(这一节)此章要探究当初佛陀所讲的「正见」为何?因为有很多的大师、很多的法师,他们都有一套自己对正见的定义,已经看太多了!现在看看佛陀是怎幺定义「..

第十四章四圣谛(第一节)「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局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

第十三章三法印一杂九(九)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

第二二章三妙行--身、口、意柔软一杂五六七(五六八)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复问:「云..

第十八章欲神足→正精进前面第一、二节,比较容易了解。【法义分享】「止观双运」才能开智慧,而定力(正定)要成就,来自精进不放逸。所谓「欲神足」就是要有正法欲、善法欲..

蕅益大师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是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全真在妄这句话是值得..

古往今来多少出家的人,他们对父母的那种孝,那是刻骨铭心哪。唐代有一个子邻法师,由于他出家三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到家之后,就在自己的母亲的坟墓上痛哭啊,都出血..

当你的懈怠放逸占了上风的时候,他的整个身心状态,这种道气、道力都体现不出来。那一般的居士,他这种懈怠放逸就更有很多理由了,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世间事业,回来就很疲..

佛教音乐《李娜修行者之歌醒世咏》听者佛祖保佑,除业障财源滚滚

兄弟手足不可计较得失,应相互宽容

第二章善人、慈悲喜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

第十一章四食一杂三七三(三七四)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