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慧律法师主讲第10套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日期:2009.7.12-2011.10.02片数:共8片(本片为第6片)..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慧律法师主讲第10套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日期:2009.7.12-2011.10.02片数:共8片(本片为第5片)..
讲题: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日期:2009.6.7--2009.6.12片数:共3片(本片为第2片)DVD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掌三称)打开楞严经讲义。[巳四舌味识界(分四)]舌根对味尘所引发..
讲题: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日期:2009.6.7--2009.6.12片数:共3片(本片为第3片)DVD我们今天用浏览的方式,把《楞严经义贯》的十八界简单的看一遍,因为我们在《楞严经讲..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讲题: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日期:2009.6.7--2009.6.12片数:共3片(本片为第1片)DVD这一段是[卯四会十八界即藏性(分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慧律法师主讲第10套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日期:2009.7.12-2011.10.02片数:共8片(本片为第7片)..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慧律法师主讲第10套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日期:2009.7.12-2011.10.02片数:共8片(本片为第1片)..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慧律法师主讲第10套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日期:2009.7.12-2011.10.02片数:共8片(本片为第4片)..
南怀瑾大师:若能将心练好,福报和钱财便会主动找上门
佛教大师软陶肖像雕塑定制,看上去真不错旺仔做泥的视频原声
南怀瑾大师推崇的养生动作,调理失眠多梦,还能改善心肾不交
原文: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
原文: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十八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十二下面,对于达摩大师,为什么不允许大家在禅修境界当中,礼拜佛菩萨的形象,有人提出了疑问: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他问道:“为什么不可..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十一所以,修行,见性是根本,了悟本性最重要。因此,达摩大师继续说道:“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十六而且,对于达摩大师说,见性的在家人也是见性成佛,有些人还是有疑问的,他们问道: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有人问:“在家..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八关于不见性,纵然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等等,也不得成佛,达摩大师继续给咱进一步解答:“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十四不过,目前,咱还没到达那程度,咱还是最初发心学佛的人,所以,咱的心识和道念还不稳定,如达摩大师所说: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十七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有人问道:“旃陀罗是杀生作恶业之人,咋能够成佛呢?”问题很清楚,因为在古印度,旃陀罗就是指屠夫、刽..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十五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外道修行人,没有领会佛陀的法意,不明白成佛的方向,不过,他..
七佛传法偈(五)第五、拘那含牟尼佛(贤劫千佛之第二尊佛)传法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大意是说:“觉悟的佛陀,却没有..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九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有人问道:“既然说所有的作为,所有的运动和活动,乃至于任何时候当..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十但是,要见到本来心,要见到咱的如如法身,却并不容易,因为,它太微妙了,没有形象呀。所以,达摩大师说:“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之十三下面,达摩大师为咱开示梦境,以及见性之后,禅修当中的各种境界,还有处理方法,乃至于如何在见性之后实修,才能够转凡成圣,等等,属于悟后..
太虚大师的特征——新与实仁俊这是海刊第二次出专刊纪念大师,第一次是四十六年,事隔十年,大家更认真底出专刊纪念他,足见他太值得纪念了。近代中国的佛教史,大半通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