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圆满教法。..

问:请问净土法门执著有相,那怎样契入中观法门、缘起性空呢?大安法师答:其实执著这个相,里面就包涵着真空。为什么?要了解净土的相,不是一般的相,称为第一义谛妙境界..

公元前3世纪,南天竺有位佛教论师,他跟老师姓龙,又因为母亲是在大树下生了他,所以取名龙树。龙树的智商很高,记忆特好。他原是婆罗门学者,后来皈依佛教,先学小乘,又..

奥坎剃刀与中观双钳嘉诚中世纪的共相之争,系实在者与唯名者针对事物是否具有客观实在的共相之争,其中实在者主张事物具有客观实在的共相,认为思想与存在等同,而唯名者则..

中观学的基本观点嘉诚中观是印大乘佛教首先出现的学派,此一学派约在公元2~3世纪间由树菩萨所创。树上承阿含与般思想,确「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的中观宗旨。由于中观主张..

道坚法师本科毕业论文:中观学派的运动观中观学派的运动观——以《中论·观去来品》为中心道坚目录一、绪言二、略说运动观(一)、何为运动?(二)、世间的运动观(三)、佛学运..

中观与空池田大作王雷泉译本文节译自日本著名佛教学各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一书第十章。据伯顿·瓦特松的英译本:Buddhism,theFirstMinnennium”(1977)译出。——译者日..

以现象学方法分析佛教中观学到唯识学的过渡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中观学和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最重要思想体系。一般认为,唯识学的出现晚于中观学,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

中观"无自性"之研究无自性是事物的真实状态,犹如行云流水般的畅通,形相不断地转换,鲜活而丰富,不是任何东西可以局限的;可是当自性见生起时,犹如水结成冰,一块一块地..

略谈龙树中论的复古精神及中观思想在现代生活的省思吕胜强龙树菩萨在印度、中国及西藏佛教史上有不朽的地位,其深邃的智慧及热烈的宗教生命,受到后人高度的赞扬,在过去的..

四重缘起深般若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6)《中观口诀》阿底峡尊者造论邵颂雄翻译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藏译:dBuma'imanngagcesbyaba(藏译者敬礼)顶礼世间怙主(造论者敬..

定中观想心得报告讲述/药师山紫虚居士整理/周国运2007.05.27前言观想跟定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定一般来说如念佛也是一种定,定为三摩地的意思,修定的方法类似空观的方法,如..

「中观、唯识与如来藏论的争议与统一」药师山紫虚居士、紫云居士一、前言世间的森罗万象,诸如山河大地、各类众生的身心状态等,佛教称此为「世间诸法」,而对佛菩萨自证的..

中观与瑜伽---慧光法师---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

中观思想的实践(上)1991年7月4日讲于高雄佛教堂「中观思想研习营」主讲:释传道纪录:谢芳珠壹、前言各位法师,各位学员,大家早安!这一次原本安排了学有专精的蓝吉富老师..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主讲:释传道纪录:谢芳珠参、中道的内容与意义一、中道的内容佛法是宗教,宗教的特质,除了理论哲学的分析论证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理想的实践。佛..

中观唯识了不义不了义略论——兼与苦心法师商榷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末说:“如大乘人,若先不学唯识见,则难得中观正见,独觉声闻,亦应如是也。”宗喀巴..

唯识谈空与二谛唯识学讲空,只是空掉偏计所执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净心和杂染心的和合。唯识也讲空,但唯识对二谛是怎么解释的呢?唯识谈空是用“三性”--偏计所执性、依..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观空“空”可分为:分破空、观空、自性空三类,这三种空,应加何解释?从印度的部派小乘到大乘,讲空大概分三类--第一种叫做“分破空”又叫做“分析..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总结中观与唯识各有它契机的适应性,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要去毁谤。现在归结来说,中观就是二谛圆融:世俗唯假名,胜义毕竟空;世俗当下就是胜义、胜..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如来藏系统谈空与二谛如来藏真常唯心系认为,世俗谛都是假的、该空的,胜义谛则分两类……如来藏真常唯心系怎么讲空?他们同样从二谛来看,如来藏真..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中观谈空与二谛中观说: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以世俗来说,一切都是假名有的,都是因缘和合的,离开因缘则它当下不存在。中观谈空或者唯识谈空、..

问:天台宗的中观,指的是双破空、假(有)两边?答:双破空、假,是别教中观,此三观是次第三观。即空即假,是圆教中观,此三观是圆融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虽三而一..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