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皆苦什么意思


你真的快乐吗?

佛陀四圣谛,苦集灭道。

众生皆苦,因为颠倒梦想。

你说,“扯犊子呢!我很快乐,有吃有喝。”

先不说扯犊子是怎么回事。

先说一下这句:我很快乐,有吃有喝。

这句话的前提是有,有吃有喝,基本的生活欲望得到了满足。

你很快乐,因为现有你的欲望就是吃喝这个状态。

1)如果没有吃,没有喝,你还快乐吗?

不是每个人都有吃有喝的,现在世界上没有解决温饱的人还是很多的,你有吃有喝,也是前人们的功德

2)如果有吃有喝,但是你不能吃喝,你还快乐吗?

看看病房里面的人面对丰盛的食品,不仅不能吃喝,而且吃喝成了负担,你觉得吃喝还是快乐的吗?

快乐是欲望的满足

你快乐是因为你的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你换个角色或者换个身份,可能吃喝就不是件快乐的事。

你快乐是因为你的欲望暂时没有变化的想法,孩提时代吃奶吃糖就是快乐的事,等到成人时代喜欢吃香的喝辣的,孩提可以满足的欲望已经留在了孩提的记忆中。

这个世界在变,你也在变。

你现在满足来自于“有”,来自于“有”的满足。

一旦“有”变成“无”就是痛苦,一旦“有”不能满足欲望就是痛苦。

你的快乐背后隐藏着不快乐的种子,于是担忧开始了你的痛苦历程,担心这种“有”不能长久,又会产生新的恐惧,开始为自己的甚至是子孙后代的“有”担忧,于是开始拼命的去创造可以保持这种“有”的长久的状态。

你可以成为富人、也可以成为大臣、甚至成为王公贵族,可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你还是会失去“有”。

因为“有”你忘记了“无”,因为“有”你执着不切实际的欲望。可是你还是没有脱离苦海。当你的欲望开始变动,痛苦就开始产生,地狱苦,但还是有人觉得“地狱”里面的管理者主宰着逝去者的审判,还能影响到现世的人生,不但不觉得地狱的差使苦,反而会有“自豪感”,这都是颠倒梦想。

总结

现在应该说清楚一点什么是“众生皆苦”了吧?因为有生就有死,有得到就会有失去。过去的世界成就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而我们将成就我们未来的世界,包括我们生命体的未来。

众生皆苦,但是还是有众生,我们也是众生中的一员,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也期望能成为众生中的佼佼者。

明白“众生皆苦”其实是一种普渡,不是消极面对人生,而是更要日益精进,我们现在的幸福或者快乐,只不过是前人的辛苦而来,要珍惜这份功德,还有有紧迫感,为后来人传递这份幸福才好,贪图现在的快乐,往往会虚度时光,有时候更会为了欲望的满足而误入歧途,人生是有正道的,要让人生在各个阶段都过的圆满不纠结,就要在各个阶段做好自己。

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根据不同根性的众生,由不同的因缘缘起,而从自性当中流露的真实的东西。一切的佛法都是正确的。而不像有人说,某一部经典讲对了,某一部经典讲错..

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所以佛教度化众生时,也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而他这套观机逗教的教育理论,就是四悉檀。悉檀,梵语Siddhanta,有宗义、遍施和成就的意思。以四悉檀..

大家都知道,现在是21世纪,网络极其发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求。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佛教徒,也喜欢学习佛教方面的道理,同时也跟一些有缘的人..

时常看到这个名人,那个明星出家了的传闻。这里有“概念”要说下,归依佛门不是出家,两者有着本质区别的。皈依佛门:指佛教用语。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皈依..

如何才能让这一生更加幸福快乐?因为每一个众生过去的业力和因缘不同,所以从显现上会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状态的生命。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众生都希望获得快乐,..

我们应该这样想:其实,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

“自他依靠此实执,周而复始入有海”,直接点出了一切众生流转在轮回当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众生为什么会流转轮回呢?主要是依靠实执或者我执。讲我执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通过..

有个别年轻人总觉得:“离开了他,我就活不下去。”其实,佛陀在《无量寿经》中早就讲过:“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言。佛陀认为,爱..

金刚经以无住为宗。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涅槃经以佛性为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别义。何者。以真心妙体。不在有无。智不能知。言不可及。非情识思量之境界。故号不思议。体..

观世音菩萨闻熏闻修,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

【经典介绍】《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说戒律为常住真心所显现,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

从实相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在《楞伽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中均有明确宣说。但从现相来讲,众生在没有了悟心性之前,被无明迷乱所障,跟佛陀之间有天壤之别。密..

如果我们做不到“讲经说法”,就必须从品德上着手。修行是什么?就是修证错误的行为。我们常说高僧大德、德高望重,其所定义的标准都是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他做过的事情,..

一个好居士、就要做一个好的影响众,在行为上必然是自利利他的;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不但自己学佛,而且还影响别人学佛。现今社会,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无始以..

释迦佛在忉利天法会上,咐嘱观世音等大菩萨要广宣流布《地藏经》,为什么要流通《地藏经》呢?因为这一部经典,是最重要的经典。一切没有种善根的众生,听见这部《地藏经》..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代表慈悲的菩萨,以观音菩萨为主导的“观其音声即得解脱”的大悲精神不仅构成了大乘佛教的根基,也在“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广泛民间信仰中奠定了华..

解除口舌咒:嗡扎嘛拔咧,扎咧爹耶梭哈。弥喀汤借,企切吉。(乘饭施流浪狗)工作吉祥咒:嗡嘛哈嘎利,摩大耶梭哈(观想一切人发财)防生气:嗡嘎悉日,志匝志,吽呸,嗡折隶..

在我们本师佛的授记当中,这部经(《楞严经》)是最先灭的,我们人类历史再过一千八百年就会灭掉了。我们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岁,到人的平均寿命五十二岁的时候,这部经就..

一、世界。世界这个词是偏中国化的,古人把30年称为一世,世是时间概念;界是界限,是空间概念,世界是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结合而成。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也是这样,宙这个字..

一口泉流出的并非它自己的水,它流出的乃是大地的水、上天的水、宇宙的水,它流出甚至也没流出。一口泉也没有它自己,它的全部乃是大地的一部分。只有一口糊涂的泉才会认为..

在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就应真实发起菩提心。可能大家都清楚,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

如果德亮法师不能往生,大概我也没什么希望了。是吧?那说明这个往生太难了,不是这么回事啊!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你只要深信切愿,感通佛力,绝对往生,万修万人去!在德亮..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丝毫减损。它一直..

《金刚经》中亦开示: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是讲空性心与空相及两者的关系。在现象界中,能够看见有种种法相出现,也就是看见种种的空相法出现,那就不是看见法身空性..

学佛不要迷信,佛者是行师道,教化一切众生。教主是我们尊崇他的,佛的本身无所谓这些,千万不要因此而搞成封闭式的宗教,现在宗教都有排外性,搞宗派法脉等错误观念。我们..

人为何不平等?因为因上不平等,所以果上不平等。比如相机,它的胶卷,没有善恶之分是平等的,因为底片上原本是没有影像。但是,有人摄善的像片,有的摄恶的像片,种了善恶..

持戒得清净心、得定,小定;更深一层定,不但清净不染污,分别都没有,就是“思”、“想”断掉了。“思”跟“想”都是烦恼,从内心里头把它剔除,就是儒家讲的“格物”,佛..

从实相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在《楞伽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中均有明确宣说。但从现相来讲,众生在没有了悟心性之前,被无明迷乱所障,跟佛陀之间有天壤之别。密..

释迦牟尼佛在忉利会上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自己要灭度了,灭度后的众生要付嘱给地藏菩萨了。这是一件大事。那找一个付嘱人,可靠的菩萨,那说明地藏菩萨是首选。那释迦牟尼佛..

如何善巧方便度化各类众生如何善巧方便度化各类众生如何善巧方便度化各类众生如何善巧方便度化各类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