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聪明人比比皆是,之所以有时运不济,事业不发达的,都是因为不修道德、因循苟且、贪图安逸而耽误了自己的一生。下面的“修福积德造命法”,是能够真正帮助您的至理名言..
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有十六种观法。十六种前十三种叫定善,就是你必须修定力。后面三种叫散善,就是你行点儿善法,行点儿功德也行。那么,这里讲到的定散等回向,不是说..
有时候觉得,人只要一直做善事就行了,花大量时间学习精通佛法是否有必要?为什么说一切都是痛苦呢?任何事情始终持续下去都会越来越痛苦。这段话的道理,可能宗大师在中观..
我们晓得佛法无论大小乘,基本上都重视身、口、意的清净。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归纳起来,就有十样,身体造的恶业是杀、盗、淫;嘴巴造的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上..
一切行为都要看发心动机。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佛在经中讲过,如果一棵树的树根是毒,长出来的树枝和树叶也是毒;如果树根是药,长出来的树枝和树叶也是药。同理,若是..
一、戒杀放生:皈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杀,他的慈悲恐怕要打上折扣了。我门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一切众生和平相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
持咒可以消业障,启发内心的光明,咒又叫总持,把三藏十二部经典浓缩成几个字,是佛法的总纲。持咒要领,第一、不要希求什么,不求超常识的神秘,佛法是超功利的,一切无求..
持咒可以消业障,启发内心的光明,咒又叫总持,把三藏十二部经典浓缩成几个字,是佛法的总纲。持咒要领,第一、不要希求什么,不求超常识的神秘,佛法是超功利的,一切无求..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么相状?我们那个时候还有颠倒妄想吗?答: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是为了成就圣道,一般来说,你初地以后就可以回入娑婆了,当然初地还有微..
《三字经》中只举了两个教子模范的例子,一个是为子三迁其居的孟母,另一个就是这位了:窦燕山,有义方,生五子,名俱扬。话说这窦老先生,乃是五代时期人氏。本名叫做窦禹..
殊胜的、具有法相的上师要奉行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福德资粮比如放生、做善事等;智慧资粮比如讲法、念经等。成佛不能够缺少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只有两者圆..
回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关于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种回向,即(1)菩提回向:谓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2)众生回向:谓深念众生,故愿回..
我们从面相上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俗话说相由心生就是这个意思,经常做善事不光能改变面相,还有以下的优点:第一,经常做善事的人,人会越长越漂亮,不会很..
唐朝彭城有个人叫刘弘敬,字元溥。世世代代居住在淮河淝水之间。家有资财数百万,常积德而不夸耀,人们都不知道他所积的德行。他家虽然很富,取利于别人的财富,也使别人不..
许多知识份子(尤其是一些自认非凡的高级知识份子),他们在‘世智辩聪’的心态下,更常常认为自己镀金的学历及现代顶尖的专业科技,必定可以超越二千五百多年前圣贤的智慧,..
最近,有这样一个故事被疯狂转发:一个男人回老家过年。母亲拉他一起去买鸡蛋。她特意说,要去离家较远的超市买。男人纳闷了,问为什么不在附近买。母亲说:“远的那家超市..
生孩子之后,为人父母,请不要杀生。有些人生了小孩,就要杀生摆酒庆祝。其实啊,普通人失去子女就会悲伤,得了子女就会欢喜,却完全不顾那些动物,他们也都是喜爱自己的子..
要回光返照,认清过错,痛改前非不要抱着臭习气而放不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便是错过。“这个”是什么?就是用功参悟的话头。用真心来办道,提起绵绵密密不断的..
拜佛、诵经和抄经都是在修福德、做功德,回向的回就是回转,向就是归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到一个指定的方向。经论中说,“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
我们务必要切记,心善的话,一切都会好;心如果不善,形象上做再多善事也不重要。关于心善一切都会好,汉地的《德育古鉴》中讲过一则故事:从前有个人叫元自实,他对缪材有..
有时候觉得,人只要一直做善事就行了,花大量时间学习精通佛法是否有必要?为什么说一切都是痛苦呢?任何事情始终持续下去都会越来越痛苦。这段话的道理,可能宗大师在中观..
佛教音乐《因果颂》三世轮回种因果,多行善事,福报,好运永相随
许多人一提到“做善事”,就会有一连串的意念:“这是有钱人做的事。”“入息不多,怎么做到善事?”“要捐钱出去?”认为“做善事”就等于出钱,要“出钱”,才能“做善事..
我们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实我们也做了不少善事了,我们多生多劫也不是啥事都不干,也不是这样子,我们也不是老是做恶,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资粮力很有限?因为我们在造善的时..
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道坚法师摘要:佛教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赠和佛教功德捐赠基础上的社会救济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佛教自古就有互..
净空法师:把菩提心忘掉修善事也是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