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没有不迷于财、色、名、利,佛告诉我们生财有大道。一定要知道财从哪里来的,命里有!命里没有,别求,为什么?求不到。古人懂得这个道理,相信因果,“一生皆是命,半..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宣化上人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说:假若有一类众生..
许多善男信女经常到寺院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福祈寿祈子,祈求升官发财、姻缘美满、万事胜意。作为一种善意的精神寄托,无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的本意却不..
1有人说,佛珠、佛像、念佛机等结缘品要开光才灵,不开光就不灵。这个观念错误!开光是什么?新的佛像建好,举行一个启用典礼,说明供养这一尊佛像的意义,这就是开光。2譬..
我劝大家认真学习《太上感应篇》,一切问题都能在这部小册子里头得到解决。妳要真正把《感应篇》落实了,我告诉妳妳家里就自然和睦。它比《弟子规》更管用,当然《弟子规》..
1学佛的人知道,个人的灾祸,我们自己一个人、一家的吉凶祸福很容易化解,为什么?佛给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为什么会生病?病的原因是什么?真正的病因是贪嗔痴慢疑..
菩萨得无量辩才,辩才也属于德能,统统是自性里头具足的,既然见性了,“性”是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由自性生。所以,见性之人,对于一切法没有不明了的道理,不需要学自然..
问:佛教中的八难是什么意思?大安法师答:八难是障碍众生闻法修行的八种厄难,比如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在三恶道里面受苦都来不及,就无有闲暇,没有机缘见佛闻法修行..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27集2014年10月31日讲于香港“仁、义、礼、智、信”叫五常,这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有的。“五常”里头头一个“仁”,是仁爱,想到自己就..
所以在《金刚经》上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不究竟的。所谓「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第八,『难除怨结,众怨不解』。如果杀生的业不改,那很难消除冤结,冤亲债主很难化解。要化解当然我们就要不杀生,像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事情,不杀生,这条善业你做得愈来愈..
人有善良的人,也有凶恶的人。有仁慈有德的人,也有奸诈阴险的人,只是一念的善念恶念的差别。古人说:‘世人孰无过,改非为圣贤’。不能改过向善的人,即永远无光明的前途..
编者按:小编上回整理具行禅师真火焚身故事,当时还有一些疑惑,后来看到一个词语“灰身灭智”,这才茅塞顿开。想起前段时间读《佛祖道影》时,看到禅宗西天祖师中有很多圆..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更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一个人要想清醒、从容的生活,就要学会看淡,否则会活得很纠结。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无所作为,..
一个苦者对师父说:“我放不下一些事、一些人。”师父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苦者说:“可我就偏偏放不下。”师父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往里倒热水,一直倒到水..
生活中,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自然而然留在身边的,才是最真,最长久的。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视心灵。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
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存,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希望以此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中世纪,神..
古德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郁郁黄花尽是般若。老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古代许多禅者隐士都喜欢生活在水边林下。中国..
问:自然灾害也是因果决定的吗?济群法师答:佛法对世间万象的解释,皆包含于因缘因果四个字内。自然灾害的本身是果,必然有导致它的因。当然,因未必是一个,是众多因缘错..
问:《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请开示其意义。大安法师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方法。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排列在第二十四,属于根大..
平日生活安逸的人们,难以体会人生之苦;总是当无常发生,受苦、吃苦,才大叹「人生苦」。然而这一切的苦从何起始?感叹天灾人祸频繁,证严上人申明人们自造苦业,自食苦果..
佛字是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觉。如果你只朝着一个方向看佛、找佛,错了!佛到处都有,哪里没有?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哪里都有佛。如果你真相信了,你才是真..
我们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中:未得到的东西非常想得到,已经得到的东西非常怕失去。这种患得患失也是一种痛苦。这是因为什么?因为有贪心,有吝啬心。我们都不敢舍弃。你不怕失..
修行修心最重要,念佛、祈祷,都是念心,祈祷心。每个起心动念都转换到心上,要把心放正、放平,每个起心动念都下到心地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
在佛法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种‘因缘观’,能帮助我们转变观念、破除执着,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被七情六欲所困。当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或刺激时,无论产生的感受是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