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座,合掌,念四皈依咒语3─7遍:“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嘛雅,南无僧嘎雅。”二、念三遍:“南无根本上师元音阿阇黎,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金刚、护..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
一、鸡汤是什么?鸡汤就是成功学,对人了无帮助,但人自觉还是很有帮助。就好像老外研究瑜伽健身往往得出这么个结果:练习瑜伽对人的身体没有什么帮助甚至可能有害,但是绝..
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是指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由于这一净土在十恒河沙国土以外的东方﹐所以又称为东方净土。又因该处以琉璃为地﹐因此又称净琉璃世界。这是..
抄经的火化仪轨★问:如何处理抄写好的经文?答:抄好的经文可以自行火化后埋入土中或放水流。也可以自己保存收集,当写到一定程度时,装裱成册流传给后代,也是深具意义的..
今天是农历的二月十九,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诞辰纪念日(汉传)。关于观世音菩萨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国产经典《西游记》中左大玢老师扮演的慈眉善目的“白衣观音”形象深..
曾经有一位广东的同门师兄,几年前刚皈依的时候,并不明白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听说藏地来了一位大活佛,很厉害,所以,就和别人一起皈依了。他皈依的时候,上师送了一个..
念死无常贯穿了我们修行、修道次第的整个过程。为什么我们要念死无常?就是因为我们对无常的感觉,对随时可能死亡的认知不深。所以这论里讲,要能够真正生起随念死心。什么..
我们要慢慢去体会佛法的功德、三宝的功德,对佛果有广大的胜解、希求,这样我们才能够远离魔业,远离违缘,得到顺缘。我们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追求的仅仅是利益自己..
大家小时候都有过理想,想当伟大的人,想在某一个领域成功,想富有,想有很高的地位。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些理想中的一部分可能实现,另一些可能就被你们忘掉了,放弃了。我..
和身边的弟子和居士们谈话时,不免常把“拜佛”二字挂在嘴边。可能有些人因此产生了误会,以为任何事情都能够靠拜佛解决:想有好的因缘,就拜佛;要想有顺遂富足的人生,也..
世间的事,有能做的,有不能做的。举手之劳,给人一点助缘,不肯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给人一句好话、一个微笑,吝于布施,是不为,非不能也。世间事,能为的不为,不..
普通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去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自己行为的意义。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你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他不知道。活在世上,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活动、自己的造..
有人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呢?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老狐狸问,“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问的话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法的法师,..
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
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对物质利益与名誉的追求之中,根本无法去理解和体会慈悲的真正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改变自私自利的后天..
从鬼神到佛教护法以前有一个元珪禅师,他的修行很不错,开悟后住在茅棚里。有一天来了一个人,相貌庄严、气度不凡,在众眷属的簇拥下来到他面前。禅师没有特别在意,直接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
【经典原文】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
对于大家来说,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充满和谐的力量,就是通常所指的“正能量”。在佛教中,能量,我们叫做业力。业是行为,任何行为都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
修行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心在修行佛法之初,大家首先要对“修行”二字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修行?首先,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心。佛法不能离开自心,如果能时时..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
父母生养了我们,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成人,虽然每位父母都不是那么完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些问题,不能成为人们不孝顺父母的理由。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
做个有智慧的女人,可以从容淡定,举手投足透着优雅的风范,不卑不亢,看着赏心悦目,沟通起来大方可爱。一个女人极致的魅力,不是装出来的,那需要一定的修养,健康的心态..
有些初发心的菩萨很执着,会产生很多疑问,佛陀既然让我们不住相而行布施,我们什么都不执着,三轮体空去布施,这个因地空了,那将来在果地还能不能得到功德?我们看经文中..
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
现在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快乐建立在洋房轿车、功名利禄上,每天为此而忙碌地奔波,可到头来,快乐的人又有几个呢?曾有一则西方寓言说:有个国王过着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日..
施财班员林阿铨,有一次对我说:他有一位妹妹住在东区南门桥附近,在二十年前生了第二胎男孩,取名金星。这个婴儿,自出娘胎到三岁,身体软弱消瘦,与普通孩子大不相同,几..
问:我们寺院想成立助念团,但《印光法师嘉言录》讲,助念以念佛为主,我们寺院修净土也非常认同,但居士信徒和家属为他们的亲人助念送往生,觉得光念佛太单调,不能生信,..
问: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后,恶业种子不起现行,那这些恶业最终会怎么样呢?大安法师答:首先须了解何谓恶业。恶业是吾人虚妄心识鼓动身口意三业造作出来的,故知恶业乃缘生..
郎纶绶,明朝人。为人聪明而敏达,但生性好淫,凡是不正经的妇女,都乐于接近他,年龄过了四十,自己深知好淫成性,常淫乱他人妻女,必已获罪于天。虽然有意悔过补罪,但又..
1念佛这个方法,大势至菩萨讲绝了,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把一切事看淡了,自然就都摄六根。为什么?贪嗔痴淡化了,这一句佛号给你做增上缘,你贪嗔痴虽有,它..
佛法讲放下,不是说事,是说分别、执着,你要放下这个。事要不要做?事要做。事如果不做,那你对于家庭成员不负责任,这不是佛法;佛法是究竟圆满法,你要了解事实真相。事..
当知普利之道,道是方法,普利众生的方法,「首在当令是法久住不灭」。这是教给我们,世尊嘱咐要把这个法,这个法广义的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狭义的就是这部..
在将要去世时,神智清晰,后事安排得明明白白,每个亲人都嘱咐到家,所谓“人之将死其言善”。这样的人死后全身凉是软的,全身凉后,心口最后凉。说明他已去投生人中,来世..
原文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
我们在修学佛法时,常将自己的功德回向他人,而回向的对象之一便是六亲眷属。从字面意义上比较笼统地理解,这里包含了和自己有亲属关系的群体,但具体六亲眷属都包括哪些人..
痛念无常,要下定痛心,十分现实的观照到无常。十分现实,再提醒一下,就是你不要在修法学道的这种情境中去自描自画。你要就地起行,在意识海中一定要留有余地,这个余地就..
你生活的快乐不快乐,活得幸不幸福,你是不是有一个正面的思考是很重要!因为感受它只是一个短暂的刺激,但是你长时间来说,你心中的一个思考性,你正面思考负面思考差很多..
一、敬佛(一)坚信佛陀为无上圆满正觉,毕生以佛为师,忠于信仰。(二)确信佛陀为人天至圣,不得与天界神明或世间哲人混同。对于本师的称谓以释迦牟尼佛为宜,勿称释迦牟..
序文如上别中十义,复以前九为通,后一为别,兼前总义,为此经教起之所因故。疏文通者,通明净土诸经,皆同此因故。别者,别明此经专重持名,以持名为因故。总者,即前总明..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又《法鼓经》说:若人临终,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有这样的情况,临终痛苦念不成佛了,不出声不要紧,可以默念,念不了六个字、念四个字,四个字念..
比如说,你跟你儿子两个发生了不愉快,你现在先不要管你发生什么事,你现在先从你的角度走出来,走出你的位置。你做妈妈的,你先走出你的位置,你跑到你儿子的角度来看事情..
修行要有大的生命观。我们一般都很容易“说的到,做不到。”道理都懂,但道理总是战胜不了我们生命中带来的各种力量。比如夫妻不和,谁都希望夫妻要好,却为什么总容易吵架..
一、珍惜幸福就像一个破了的桶,你不停地向里面倒水,水却一直在流掉。其实,惜福比造福更可贵。在惜福的时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俭。可是,在造福的..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过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会去做许多的善事,诸如布施、供养、放生、做义工等等。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一点:我们一..
和与世无争,与物无忤,与外部世界保持“和”的状态,同时不放弃自己的处事原则,不油滑混世,有自己的良知底线;保持内心和谐,不卑不亢,形成自己的内心秩序,也就成了一..
学佛人常彼此相互砥励,学习要如何清净戒行。常有人本来乐于学佛,但是一知道有许多戒律要守,就打退堂鼓了;也有人能安下来念佛,但是不敢受戒,认为受了戒就会被绑着,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