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行礼,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佛家的行礼是跪拜,是顶礼三拜,我们现在是三鞠躬,形式不一样,那个尊敬的心是完全相同。所以你得要活活泼泼的去用。最后我也磕头了,为什么..
净土法门一直讲到说是感应法门,这个成就不是靠你的禅定,不是靠你的功夫,不是靠你的智慧,就靠感应。感应道交,常说到难思议。感应凭什么呢?信愿力。为什么说要信愿行持..
这个无我的智慧,跟我们净土宗关系密切。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让愿力强过业力,那你这个业力就可以带业往生了。所以,如何处理生死业力在《阿含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观察..
我们现在来去亲近善知识僧呀,他也是有一些,怎么讲呢?比如说善知识的五德,我们可以这样去观察。他的德行里面占了这几样,比如说证德,证德就是说圣人僧,有可能是一地的..
这段是《楞严经》,说一个人他依止妄想的过失。这个地方有两大段,第一段举过出由,先举出它的过失,说明它的原由,总共四小段。看经文: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
现代居士信仰的淡化,虽然学佛多年,却没得到佛法的利益,信仰慢慢淡化了,最后归咎佛法无益。有几点弊端:一是对于佛法没有恭敬心,比如日常中对于佛像或经本,随处乱放,..
《梁皇宝忏》中说:仇人皆从亲人而来。这确实是很有智慧的一句话。在生命的路程中,没有永远的亲人,也没有永远的仇人;同样的,也没有永远的伴侣,或永远的师徒与同学。只..
我们看第五的闻法欢喜。前面是讲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报身心是怎么回事。这一愿是讲圣道,你到极乐世界不是享受快乐而已,你是要增上的。增上的主要因素,..
不晓得修善,不知道行善,不但有果报,循环的果报,而且这里面罪业造得很深重。佛家有句话说「欲知世间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世间为什么有战争?会有这么残忍的屠杀?..
佛语:“富贵的人,要有富贵的心,就有富贵的嘴”。人造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但嘴巴很富贵者,往往子孙发达,门庭昌盛。我老家有个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
佛教,整体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八宗十宗,甚至数宗数派,大圣佛陀观机逗教,什么根机说什么法,自在为众生广说诸法,佛陀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
很多人讲:“佛教是消极的,佛教是讲空的,什么东西都不要。”这是佛教吗?不是。有些研究佛教的人,认为佛教本来就是悲观的,从头到尾在讲苦,所以教授佛法,应该以“苦”..
欲子孙不趋败途,当为广积阴德欲子孙之不趋败途,共入正道者,当以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义为定南针。则世俗习染之恶浪滔天,黑云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趋,而载胥及溺。否则纵..
一切有漏善法中,无有能比放生之功德大。凡其它善业,若自心不净,就无有功德,但放生时,无论其心净或不净,其事皆是直接对众生有利,因此有不可思议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条..
大修行者有大福报,大修行者有大功德。比如:一个修行者向佛菩萨祈求一个孩子,“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或“生端庄有相之女”。这孩子的福报,也并不是父母的赐予,而是过去世..
业报有决定性、增殖性、无错乱性、不坏性等四个特点:(1)决定性。是同类因感同类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2)增殖性。如一粒树种可以长成参天大..
南师說:同学们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那么你或许会说,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杀生不但是大恶,而且招来的是冤冤相报。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杀生招来的果报触目皆是:多病、短命、痴呆、孤独、聋哑、失明、疯癫、无缘无故被人杀掉..
我们中国佛教徒,特别重视素食,所以学佛的人,每以为学佛就要吃素还不能断肉食的。不要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学佛。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人看到有..
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
佛经记载,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海底龙宫正入甚深禅定,他化自在天的二位魔女,因爱恋世尊,来到佛陀禅定之处,以各种妖媚之术来迷惑佛陀。由于释迦牟尼佛早已身、口、意三..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是这样说的。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知道佛经当中说的含义,我们能够树立起佛教的正知见,对于我们的佛弟子,不懂佛法的佛弟子..
修行中出现表面上善恶果报不相应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来自魔王眷属的干扰第一个原因,当你修持精进,快要成就的时候,一定会有魔王眷属的干扰。要知道,佛教的祖师大德曾..
我们要怎样学,才能够跟自性相应,融入?我们在这就能学到。电视的频道裡面的现相,跟屏幕是不是融成一体?是的,可以说它融成一体。你再细细看,它是真的融成一体?是真的,...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这是说出菩萨的行动。这话应该要用现代话来讲,他老人家跟观世音菩萨教化..
物质现象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假的,把假的放在心上就完了,心是个真心,真心裡面放假东西,真心就变成妄心。妄心叫阿赖耶识,这个妄心也有作用,你没有放下,它起作用,...
一般人临终死亡后,都会有四十九天的「中阴身」自由漂泊期。有的亡灵因生前所做的善事功德,故善境会现前,修佛之人大多发愿往生佛国净土,也有些大善人投生到天界去。而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
舍解道戒继家业,乐付东流追逐苦,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若没有人讲,本论每个偈颂都很难懂,因为直接从字面上看,并不像其他论典的偈颂一样,一看就一目了然。..
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惫,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相佛子行。遇到怨恨敌人、邪魔干扰、各种疾病等时,没有必要特别去执著,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对境,全部是心的执著..
现在往往是事先没有准备,发现亡者断气之后才开始助念,常常也能见到一些效果,但是我们不敢肯定是否往生。如果亡者真的是靠助念才往生的,那就等于我们是在为中阴身助念,..
所以告诉大家,不要起恶念,不要乱动念头,一动念头会有磁场。大家知不知道人有磁场?有啊,很多年前流行那个拍照,咔嚓!然后这个人旁边都是白色的光,那个好像磁场不错;一...
1、佛法给我们讲,什么念头最好?没有念头最好。不论是善念、是恶念,都不好。善念感应的三善道,恶念感应的三恶道;有念感应的十法界,无念才能到佛道。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
1、我们净土宗是用执持名号这个方法修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如果这个法门与戒定慧不相应,这就肯定不是佛法。所以我们要拣别它是不是佛法,这是很简单的一个方法:...
净土法门法语:专看自己,不看别人1、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说了许多的经典,给谁说的?给我一个人说的。别人?别人都不相干。你真的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入得了佛门、你才能...
放生除了念七佛如来,可以再加一个宝髻如来,众生听了可以生天。如果要持咒语,最标准的就是唵嘛尼呗美吽六字大明咒,可以让众生脱离六畜轮回;还有一个护生咒,是宝髻如来...
供养是敬意,佛菩萨还会要吃你这个菜饭吗?这是表敬意。佛是日中一食,你早晚都供,你不是把佛就破斋了吗?决定不可以。所以供佛不能过午,过午之后,供佛的饭菜要撤下来,..
《华严经》:经中之王,王中之王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
问:佛法所说的贪心,实际上就是一种“进取心”,这种心态能给自己和社会带来进步,为什么要断除呢?索达吉堪布:在一般人看来,贪欲就像亲友一样,卖力地为自己摄集种种安...
如今珠串盛行,很多人手持佛珠但却不读佛法,佛珠已经成为一种身份或者修养的标识,渐渐换了形式。那么佛头、珠数、开光这些佛珠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今天文玩君就带大家..
家里有地方,最好空出一个房间来供奉佛菩萨,这当然是最理想的。这个空间就是我们礼拜、祷告、忏悔、修心养性的处所。平常劳累时,我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听佛乐消除疲劳。烦恼..
寺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菩萨像坐或站上莲台之上,以莲花为座。为什么要以莲花为座呢?莲花在佛教中又有什么意义呢?据传释迦牟尼和观士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自此..
佛不着履,有三因缘:一者,使行者少欲。二者,现足下轮。三者,令人见之欢喜。白话大意佛为什么不穿鞋?一是,做个榜样,令修行者减少欲望;二是,显现足下的千辐轮相;三..
佛为天人师(天道与人道众生的导师),佛经上记载了许多天人或天王持花、散花供佛的故事,所以,后世的人,都知道要以花供佛。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时,也以花供佛,以下是记..
问:我是90后,身边的好些女性朋友,其实年龄也不大,就是26、27岁,但是总被家里逼婚。我想问一下,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是应该抓紧时间结婚,还是继续等待所谓的缘分?索达...
佛法与生活息息相关,并非学了佛之后,什么都要放弃。佛只是提醒大家不能过分地贪婪。过分了,反而更得不到。佛陀发的每一个愿,都在利益众生。没有一个佛会发愿“我想快乐..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
寺院的中心为禅堂,是为了求得见谛、悟道所在。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慧命台上坐木鱼。禅堂内分东西两大广单,中有佛龛,内供毗卢遮那佛,佛龛后有维摩龛,广..
一、【五体投地】《佛学大词典》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